去年6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改革和完善化肥价格调控机制的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坚持化肥市场化方向,全面放开价格;取消化肥生产享受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对农民直补制度;通过建立化肥储备制度和控制化肥进出口,调整化肥市场供求,稳定市场价格。据悉,发改委的改革方案在取消对于化肥行业的优惠措施上,拟采取“渐进式”方针,分三次取消对化肥生产的优惠电价;取消对化肥铁路运价的优惠政策,但仍免缴铁路建设资金;在能源价格实施改革,取消价格双轨制的同时,取消对化肥生产用天然气的优惠价格。优惠取消后,化肥行业的所有企业都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企业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外资有优势,但并不说明在中国的地盘上就一定是赢家,真正的赢家还是适应了市场、抓住了机遇的人。外资并非洪水猛兽,中国企业也并非弱不禁风,经历了5年市场风雨考验的化肥企业认识到,市场毕竟还在自己手中,关键是在这种大变革的时代如何强化自身。
国内大多数化肥企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供销体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在产品、经营模式、技术服务,还是在资本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有相当的差距。对于分销市场即将向外资大门洞开,业内普遍认为,国内企业应该练好内功,建立起成熟坚固的厂商关系,与外资企业同场竞技,甚至可以利用外资的资金优势,让自身的“本土化经验”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实现双赢甚至多赢。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由于国内企业参与化肥的分销,都要单独设立小而全的销售机构,运营成本很高,长此以往将难以支撑,不如让出这块市场,使生产成本降下来。
中科院资深专家、原化工部副总工程师陈冠荣站在战略的高度对化肥行业的走向做出分析后指出,化肥涉及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政治稳定,因此也是一种战略性的商品。多年来,国家对化肥行业的投入很大,而企业效益甚微,但仍不得不为之,这里面既隐含着国家从政治层面上的深谋远虑,为了保证国家的独立自主地位,化肥、粮食必须主要依靠国内自给;同时也包含着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补贴。此外,我国化肥消费量占世界消费量的3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如果说因为我国化肥工业竞争力差,改为主要仰赖国外,不仅国际市场上没有那么多货源,而且也会促使肥价暴涨。由此可见,化肥还具有一种很特殊的商品属性。从长远来说,化肥市场化是一个方向。但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要进行充分调研,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在相关配套条件不具备时不要贸然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