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市场历来被称为“政策市场”,受国家政策因素影响很大。那么2009年的化肥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又会如何呢?笔者认为,2008年12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意义重大,这次会议出台了促进化肥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六条政策措施,标志着我国化肥市场化改革步伐将大幅度提速,对今年的化肥市场将产生重大利好。
一是政府对化肥价格的干预行为将大大减少。以前国家调控化肥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限价,但实际上形同虚设,常常导致企业不满意、农民不满意、政府不满意。2009年我国化肥定价机制将发生重大变化,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除钾肥外的化肥限价都将取消,对钾肥价格也只是“实行适度价格监管”。
1月19日,记者从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中国磷肥工业协会、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肥行业分会了解到,目前我国化肥库存充足,完全可以满足春耕用肥的需求,就连往年需要大量进口的钾肥也无需再进口。但是,针对今年市场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化肥业内人士担心春耕市场的启动会比往年晚,将使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表示,2008年我国尿素产能预计达到6100万吨,产量预计突破5600万吨,而市场需求量在4600万吨左右,有近1000万吨尿素过剩。因此,氮肥企业盼望春耕化肥市场能够尽快启动,化解库存和资金压力。
来自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的预测数字显示,2008年我国磷酸二铵产能约1300万吨,产量在800万吨左右,而国内消费量在500万~550万吨,企业的库存量也比较大。
我国的钾肥产量多年来一直无法满足需要,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但是记者从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行业分会了解到,今年我国不用进口钾肥就能满足需求。据钾盐行业分会介绍,目前国内每年进口的钾肥并没有完全消耗掉,年年都有剩余结转的库存量,预计2008年国内钾肥总剩余量达680万吨。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钾肥的消耗量会进一步减少,预计全年需求量为660万吨。可见,今年我国不用进口钾肥,也能满足国内需求。
有关人士表示,目前的农业化肥需求与往年相比明显不足,价格行情也没有明显启动迹象。据介绍,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地有大批农民工返乡,但这些农民工并没有急于购买化肥,化肥市场需求并没有明显增加。有关人士分析,由于2008年前三季度化肥持续高位,加上农产品价格较低导致了农民购买力不足,对化肥的有效需求明显下降。而目前化肥价格的下跌更引发了农民的观望。农资企业也因无法准确把握后市走向,淡储积极性普遍不高,入市非常谨慎。因此,业内人士判断,今年化肥市场的启动会比往年晚一些。由于化肥销售滞后,化肥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将很大。相关化肥行业协会表示,将对此作进一步调研。
二是放开化肥流通领域。以前我国对化肥实行专营政策,后来允许供销社、农业三站和化肥生产企业都可经营化肥,虽然经营渠道有所放宽,但实际上还是限制得比较严。而现在允许各类投资者进入化肥流通领域,化肥同普通商品没有差别,真正实现了化肥流通领域的市场化。
三是化肥优惠政策暂不取消。目前化肥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比较多,以前政府把优惠政策与限价捆在一起,因为有优惠政策所以才对化肥限价。而此次国务院明确提出,对化肥企业的电价、气价、运价、税收优惠暂不取消,体现了国家对化肥企业的大力扶持。不过,从长远来看,化肥的优惠政策迟早要取消或大幅度减少,对此化肥企业也应作好充分准备。
四是化肥出口政策发生重大变化。2008年11月13日,国家税则委公布了新的化肥出口关税方案,将化肥出口关税大幅度调低,特别是淡季下调幅度更大。新关税方案体现了政府对化肥出口政策的变化,由过去一味的“堵”改为“堵疏结合”,旺季时采用高关税政策控制化肥出口以保障国内之需,淡季时则大幅调低关税自由出口。这对保障化肥企业的正常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是将建立国家化肥储备制度。2008年12月13日召开的全国物价局长会议明确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健全粮食、石油、电煤、化肥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以前化肥只有商业淡储制度,现在把化肥也纳入到了重要物资的行列,将进行国家储备,这对化肥市场是件大好事,既说明了化肥地位的提高,还将对缓解我国化肥市场特别是淡季时化肥市场的供需矛盾、防止化肥价格的大幅波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六是农业政策利好多多。2009年的农业政策将在以下方面对化肥市场形成利好。其一,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其二,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标准;其三,对农业的补贴范围扩大、补贴标准提高,特别是将建立农资综合直补标准联动机制,将农资直补标准和农资价格紧密联系在一起,可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减少因农资价格大幅上涨而给农民造成的利益损害;其四,土地可以依法流转,预计一批新的粮食种植大户、专业户、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庄将会兴起,这将给化肥市场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体来看,2009年是近年来化肥市场政策环境最为宽松的一年。化肥企业应该抓住机遇,苦练内功,大力降低生产成本,多为农民提供价廉物美的优质化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