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中心 >> 植保资讯 >> 正文
国内化肥市场每日走势评述
国内尿素市场动态简报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在昆明召开
http://www.ampcn.com 2006-11-23 10:01:24 浏览: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1月8日至11日在昆明隆重召开。来自农业部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广单位、管理部门和企业的30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收到论文300多篇,正式出版了论文集。本届学术年会是继2006年4月在湖北召开的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及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后,我国植保科技工作者的又一次盛大聚会。本次年会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云南省植物保护学会、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植保植检站 河南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和植物病虫害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大会主题为“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

  11月9日上午举行大会开幕式和大会学术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郭予元,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王守聪、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华南农业大学梁广文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高希武教授和湖北农科院副院长喻大昭研究员等分别作了关于棉花-棉铃虫-侧沟茧蜂三级营养间的化学通讯机制初步研究、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形势与任务、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原理与方法、华南有机食品生产核心技术系统研究、农药的发展与绿色植保、大麦赤霉病研究进展的大会专题报告。大会报告后,有60位代表分别在生物技术与转基因植物安全性、有害生物发生动态与监测预警、外来生物入侵与植物检疫、生物灾害防控与绿色植保4个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充分展示“十五”期间我国广大植保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教学、推广和管理方面取得的新策略、新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九届二次理事会、召开了第九届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水稻两迁害虫综合防治专题研讨会和《植物保护》编委与通讯员联席会议。本届学术年会取得以下收获:

  1. 与会代表充分认识到我国植保科技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作物有害生物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植保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原生性农业有害生物频繁暴发,灾害持续不断,经济损失巨大;危险性外来生物入侵导致农业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加重了农业生物灾害问题;化学农药的不合理施用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和生态环境恶化,人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转基因抗病虫、抗除草剂作物的环境与食用安全正引起公众的忧虑和国际贸易争端。农业有害生物的预防与控制已成为国家粮食安全、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国际贸易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2. 展现了近年来我国植保科技工作者取得的一些新成果和新进展
  在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控策略方面,提出了“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新理念。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进一步查清了一些重大病虫害在新的耕作栽培制度下的发生危害特点、区域分布以及种群消长规律,影响发生流行的关键因素、病虫致害类型变异和作物抗病虫变异规律和动态。关键防治技术方面,鉴定、筛选、培育出了一大批抗病虫种质材料和品种(系);研制出一批高效实用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新品种、新剂型;筛选出了一批昆虫天敌优良品系;研制出多种病虫的抗药监测和治理技术;在单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组建了以不同生态区主要农作物多种有害生物为对象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在植保高新技术研发方面,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病虫作物品种以及遗传工程生防微生物;在病虫监测预警中,利用“3S”技术提高了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利用分子诊断技术、免疫和核酸技术进行植物病害的诊断和判别;此外在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性评价、植物疫苗、绿色农药研制等方面,均取得可喜进展,推动了病虫害防治关键防御技术的创新和学科发展。

  3. 进一步加强了植保系统科研、教学、推广和管理部门的紧密协作和联系
     参加本次年会的代表中来自推广和管理部门的人员显著增多,特别是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专门从事植保行政管理工作的领导首次参加年会,这对统筹全国植保工作,建立科研、教学、推广和企业“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模式,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提出了今后我国植物保护科技创新思路与对策建议
  与会代表通过交流与研讨,认为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新理念,以加强基础研究、开发应用高新技术为前提,以革新关键防治技术,提高社会综合减灾能力为目标,全面开展生物灾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建立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应急防控和持续治理技术体系, 是我国植物保护科技创新思路。加强基础研究,促进源头创新能力;依靠高新技术,提高灾变预警能力;加快知识创新,突破关键防御技术;加速科技推广,促进社会综合减灾;增加投资力度,推进科技革命是科技创新的基本途径。同时会议提出了加大立法力度、建立国家高层次植物保护科技发展协商机制、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增加植保科研投入,调整投入方式、切实加强植保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议。
 

【发表评论】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相关信息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在昆明召开 (2006-11-23)
  ·植保“双交会” 参会人数将创厦门之最 (2006-11-21)
  ·农业病虫害 生物防治前景广阔 (2006-11-21)
  ·我国生态保护“十一五”总体目标确定 (2006-11-15)
  ·我国控制病虫生物灾害和农业气象灾害水平提升 (2006-11-10)
  ·蔬菜瓜果有望除掉农药残留 (2006-10-30)
  ·浙江水稻条纹叶枯病呈流行趋势 (2006-10-27)
  ·褐飞虱究竟要治到哪一天 (2006-10-26)
  ·警惕外来杂草入侵滋蔓 (2006-10-26)
  ·陕西探索公共植保新机制 (2006-10-2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栏目导航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B2B
2004-2009©版权所有:农资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