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热门:春耕 化肥行情 尿素价格
首页 > 化肥市场 > 正文

诸家之言:话化肥涨价与粮食生产


农资网 2011年3月10日 10:45 【

民盟5组政协委员分组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要大幅提高农药化肥的价格,让他们(农民)用不起”,民盟中央副主席、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说,以前农民一大早起来,都要拿筐子出去拾粪,现在他们对畜禽粪便等农家肥都不愿费力气了。 “靠说服是没有用的,必须采用市场手段”,温思美表示,国家同时还要提高对农药、化肥厂家的税收,以及对农产品本身的补贴。

  洪巧俊:让农民用不起化肥将带来粮食危机

  看了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的这些话,很惊愕。如果按照温思美的主张,让农民用不起化肥和农药,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可以说粮食安全必出大问题。全国政协常委、农业部原副部长张宝文说,一方面,全国每年用的化肥高达4700万吨、农药140万吨,另一方面,每年产生的近7亿吨秸秆大都浪费了,畜禽粪便也污染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循环利用。这是事实,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委员们探讨和思考了吗?

  众所周知,中国用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1/5的人口,但是却消耗了全球35%的氮肥。单位面积上的磷肥钾肥使用量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这是因为中国人多耕地少,必须在产量中做文章,如果中国没有使用这么多化肥,或许早就需要大量进口粮食了。再说粮田与灌溉面积减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先生曾请教了一位农业专家:如果现在化肥投入减少到1984年的水平,我国的粮食产量估计下降多少?专家的结论是产量至少下降一半。数据显示,1984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40731万吨,化肥投入为1739.8万吨,到2007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50160万吨,化肥投入为 5107.8万吨。

  这几年去农村调查,我问过很多农民兄弟,如果把化肥减少一半,有的说减产三四成,有的说五成,甚至有的说六成以上,现在种田也有化肥依赖症。农民也知道不做亏本生意,如果农民买不起化肥和农药,农民就不买了,粮食够全家人吃就行,造成的后果就是严重减产,粮食危机就很快降临。

  乔杉:应是补贴农家肥而非抬价化肥

  委员们提到的情况,在农村是确实存在的,化肥使用过当的问题,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问题如何解决?温思美委员在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一句话,“靠说服是没有用的,必须采用市场手段”。市场的问题只能通过市场手段去解决,用市场手段推动农民使用农家肥,从而控制化肥的使用,这是恰当的。说到底,农民之所以不像过去一样大量使用农家肥而施用化肥,就是因为市场的调节。

  相对于化肥,大量使用农家肥不仅可能对产量造成影响,而且这是以大量耗用劳动力为前提的。如果农民使用农家肥生产出来的有机农产品,能够在市场上通过价格体现出来,农民一定会愿意大量使用农家肥。问题是,现在的农产品价格挤压了使用农家肥的劳动力价值,农民花费大量时间和劳力使用农家肥,很难通过农产品价格体现出来,因此农民只能大量施用化肥,把时间省下用来打工。

  理想的状态是大幅提高农产品价格,特别是有机农产品价格,以此吸引农民大量使用农家肥,从而达到控制化肥的使用目的。但在目前的市场环节中,谁愿意主动让利于农民?而由国家强制调节,既有违市场规律,也有可能引发物价波动。真正采用市场手段,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国家对使用农家肥进行价格补贴。也就是说,农民使用农家肥增加的劳动力成本,由国家买单。国家可以对绿色节能产品进行补贴,对绿色农产品为什么不能补贴?这才是真正的市场手段。而大幅提高农药、化肥的价格让农民用不起,显然并非市场手段,而是简单的行政手段。

  陈一舟:涨价让农民用不起化肥的精英傲慢

  涨价让农民用不起化肥农药———乍看上去当然是理直气壮的:一方面全国每年用的化肥高达4700万吨、农药140万吨,另一方面每年产生的近7亿吨秸秆大都浪费了,畜禽粪便也污染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循环利用。但细一想,这却很古怪和悖谬:凭什么让农民用不起化肥?再者,农药化肥大幅涨价,农民就会放弃使用而改去“拾粪”了?这显然是一种自以为是、脱离实际、自我按摩的精英逻辑。

  当前,农民放弃“拾粪”而改为使用化肥,无非是因为使用化肥节省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这就跟我们现在习惯坐汽车放弃毛驴车、使用钢笔放弃毛笔一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整个社会都进入了工业现代化社会,工厂的工人作业都有了流水线,农民种地使用化肥还有什么好奇怪的?至于农业生产没有实现“循环经济”,“畜禽粪便污染环境”,那也不是农民的错。

  “以前农民一大早起来,都要拿筐子出去拾粪,现在对他们对畜禽粪便等农家肥都不愿费力气了”,如此这般没有营养的感慨大抵有一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 ———如果按照这种精英逻辑,汽车、电脑、手机这些现代商品不仅大量消耗资源,同样也污染环境,可如果让代表委员们在工作中都放弃电脑而使用手写,放弃汽车、手机、电子邮件和互联网,重拾过去坐马车毛驴车出行、写信与外界交流的“老传统”,恐怕没有一个人会同意。

  如是“涨价让农民用不起化肥促进环保”的精英逻辑,其实跟“提高油价水价电价促节能”说穿了是一个调调。打着环保、节能、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保护等冠冕堂皇的旗号,涨价似乎就具有了合法合情合理的空间。可油价再高,公民家里的车也不能总是停着不动,化肥涨价再多农民该用还是要用,到头来无非是增加了农民负担,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农产品的价格上,让社会大众为之买单。

  郭兵:“让农民用不起化肥农药”有多荒谬?

  化肥农药被滥用,是因为其市场价格太低,以至农民不愿再费力使用农家肥,如此雷人的观点,竟然出自一位农大副校长头脑,果然荒唐得可以。难怪有网友挪揄:按照温委员的这种思路,当年的毒奶粉也无需问罪三聚氰胺了,谁让奶粉的价格那么低呢,倘若高到家长们都买不起,还会有孩子中毒吗?

  农民们买不起农药化肥,就会重新背起筐子去拾粪,农产品自然回归到了绿色无污染,这个看似靠谱的逻辑推断,其实也是一厢情愿,幼稚的可以。农业的低回报原本就影响着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如果再通过生产资料涨价人为抬高其种地成本,很多农民可能不是重新回到低收薄利的原始状态,而是弃耕不种了,这样的恶劣后果,恐怕是谁都不敢想象的。

  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思考如何才能让大家吃上绿色、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这本是一份责任担当,但温委员上述“让农民用不起化肥农药”的解决思路,却显然是一个并不靠谱的馊主意。

  倘若看得远一些,化肥农药被滥用危及粮食安全,其实是一个国际话题。早在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夫人在其《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就曾断言农药泛滥若不被制止,将会严重危及粮食、污染环境,乃至最终威胁人类生存。从那时起,人们就已开始关注和反思农产品的安全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很多国家已经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那就是,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降低化肥农药的负面危害,以及借助推广生物技术等减少其使用量;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绿色认证、市场准入制度等,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通过种植补助、价格补贴等措施,提高农民种植绿色农产品的积极性。这才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的正解,也才是我们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

  用高价化肥农药,倒逼农民重新“出去拾粪”,这一思路背后其实还暗含着这样一种心态:绿色农产品少了,是因为农民变懒了,“不愿费力气了”。很多网友对温委员的言论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不仅是因为其思维荒谬,更在于这种不负责任的简单归罪于农民的错误态度。

  邓海建:“提价促农民不用化肥”是个啥主意?

  化肥农药既然用起来省事,再勤劳的“劳动伯伯”也会小小偷懒一下——温委员敏锐捕捉到了这一信息,认为应该“以涨价促他们继续使用畜禽粪便”。这话当然不是没有道理:一方面,全国每年消耗的化肥高达4700万吨、农药140万吨;另一方面,每年产生的近7亿吨秸秆大都浪费在焚烧里,畜禽粪便也污染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循环利用。温委员甚至还动情地介绍说,“以前农民一大早起来,都要拿筐子出去拾粪”,现在农家肥都不愿费力气了。

  这个逻辑很含蓄,翻译得直白一点,应该是这样一个说法:现在的农民懒惰了,于是化肥农药用得滥了,于是农家肥就用得少了,再于是靠农家肥养活的 “有机蔬菜”等就稀罕了。食品健康的板子,轻飘飘就打上了农民的屁股。这令人联想起一个现象:有人要看原生态的风景,刀耕火种、筚路蓝缕,于是就不肯让风景里的人过上现代生活,觉得这是破坏了主体的审美情绪;但你若是让他过上这种情思绵长的“美好日子”,他是一刻也过不下去的。

  如果因为想吃有机蔬菜,于是希望“农民一大早起来,都要拿筐子出去拾粪”,这是何其荒唐而自私的想法。任何时候,“省力”都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引擎。洗衣机洗的衣服未必如手洗的干净,为什么我们还要用洗衣机?火车飞机都可能发生故障,为什么我们不步行?……农民用化肥农药没有错,因为农业现代化必然要终结“捡粪”的日子,譬如生物农药等,早就可以破解农药残留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公共治理为什么不能从源头上管控好农药化肥?如果市场准入门槛是干净的、健康的,滥用问题岂会久治不愈?

  农民也是人,是人都希望享受到现代生活的科技化、便捷化。你坐上了汽车,不能要求别人骑着毛驴过“低碳生活”。再说,对农村稍有了解的就知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格局早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妇女、老人、小孩,在很多地方已经是农村经济的主力军。事实上,农村也正遭遇着 “用工荒”,哪里还有充足的劳动力“迎着朝霞去捡粪”?

  “提价促农民不用化肥”,这样的路径依赖并不鲜见。市场经济体制健全与否是一回事,关于涨价的诡辩论却是早就驾轻就熟,这些年,公共决策的时候很流行一种说法,叫做“以提价促…”:譬如以提价促节电、以提价促节水、以提价促节约汽油、以提价促消费者对身份的认同,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价格手段成了万金油,于是涨价从羞答答的“失足妇女”、一跃而成为圣神的“贞洁烈女”。

  这样的逻辑之所以可疑,一是因为它是以惩罚的手段、幻想扭转客体的观念,而观念是个意识问题,就算被罚得叮当响,思想也不会盛开得像花儿一样;二是它预设了一种对立的情绪,公共政策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将相对人臆想为坏蛋、恶人,遗憾的是,这些政策调整的内容又不是法律关系。

【发表评论】 打印本文】 【举报】 【关闭】【责任编辑:YanBO】
相关资讯
行情按地区分类
推荐信息
专题信息
热点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2004-2009©版权所有: 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E-mail至:ampcn#126.com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