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价格放开,对化肥行业无疑是个利好,政府指导价格很难及时有效地对价格进行调控,逐步向市场定价靠拢是必然之举。但我担心的是,长期被压抑的涨价冲动得到释放之后,化肥价格是不是会扶摇直上?农民对此是否有承受力?
不少人对眼下农民的承受力表示乐观,应该说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据国家发改委有关报告,近两年中央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增长幅度很大。2007年总投入是4318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801亿元,2008年同比增幅可能超过千亿元。由于政府投入加大,农民收入增速加快,收入水平迈上新的台阶。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比2006年增加553元,是历史上增加最多的一年。可以说,化肥价格的放开,正是建立在农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的。
然而,我们在看到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他们所使用的化肥等农资的成本。据国家统计局山西临汾调查队2008年10月中旬的调查,尽管粮食价格有所上涨,但一些农户增收部分完全被化肥、种子等涨价所抵消,农民种粮效益偏低,种粮积极性下降。一些农民放弃施肥,农民购肥量同比下降10%左右。有的将耕地转让,有的甚至任其荒芜。另外,在热火朝天的秋收过后,前段时间应该是秋粮收购的高峰期,但是我在平湖市各粮站、粮食购销企业看到的却是冷冷清清的场面。原来,粮食购销部门和企业遭遇了粮食难收的局面。农民持粮待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化肥、农药等农资成本激增,种粮效益与期望值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对于农民对化肥定价的承受力,还是应该有个实事求是的估计。超过了农民的承受力,自己想涨多少就涨多少,弄得农民买不起化肥,放弃了对化肥的使用,无异于'杀鸡取卵'。包括生产商和经销商在内的化肥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只能建立在化肥畅销的基础上,而化肥畅销离不开合理的价位。所以,相关企业在化肥价格放开的情况下,仍然要以维护农民利益为重,千方百计扩大生产,保证化肥的市场供应。同时要努力维护化肥价格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