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热门:春耕 化肥行情 尿素价格
首页 > 化肥市场 > 正文

“养活中国人需要化肥支撑”


农资网 2016年12月5日 10:25 来源:农资导报
关键词:化肥

 编者按

  11月21~23日,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6年学术年会在济南召开,在会议同期召开的学会第九届一次理事会上,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八届理事会理事长白由路连任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

  谈到新一届理事会工作时,白由路表示,长期以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所面临的问题和工作重点一直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保证中国粮食安全。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13年以后,随着学者对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的深入,加上中国肥料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而现代农业面临的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植物营养与肥料从业者不得不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研究植物营养与肥料面临的新问题,并找到解决途径。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粮食生产“十二连增”,粮食安全压力有所减轻,而生态安全压力日趋突出,化肥污染受到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当前有机农业热前所未有,商品有机肥地位凸显,甚至有现代农业不再需要化学肥料的声音。随着农田面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雾霾天气频发等生态问题不断显露,公众谈“化肥”色变。种种新问题、新情况不仅严重影响着肥料产业的发展,甚至正在改变着肥料发展的方向。

  用白由路理事长的话来说,当前植物营养与肥料的新使命是既要保证粮食安全,生产出更多粮食,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又要减少肥料用量,降低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要面对化肥产能过剩和施肥方式变化的需求。

  在目前情况下,植物营养与肥料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更是植物营养与肥料发展的新机遇。白由路理事长认为,当前肥料产业已经进入大调整前的阵痛期,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在产业发展方向上要有一个主导的声音,引领中国肥料产业健康发展。

  业内人士都有这样的体会,从目前中国农业发展大形势和肥料产业现状来看,一场肥料产业革命在所难免。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是否会弱化化学肥料的戏份?有机农业是否会成为主流?肥料技术创新的着力点在哪里,又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行业高度关切的话题,记者专访了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白由路。

  《农资导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现代化就是要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道路,化学肥料的作用是否将被弱化?是否意味着现代农业将不再依靠化学肥料?

  白由路:我的观点很明确,养活中国人需要化学肥料的支撑。肥料,特别是化学肥料为保障人类粮食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肥料生产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体系。根据IFA统计,目前世界上有40%的人口是靠氮肥工业养活的。大量研究数据表明,作物产量对肥料的依赖程度超过50%。

  众所周知,肥料科学使用可以使作物增产,但作物产量与肥料施用量之间的关系呈现为抛物线,即当施肥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作物产量会随施肥量增加而减少。尽管人们对此没有异议,但在施肥时总是宁多勿少,就带来了肥料施用上的很多负面效应。不过,如今化学肥料所带来的各样负面效应正在通过更科学、更合理的施肥方法得以很好地解决。所以,我认为,中国人不仅需要化肥来养活,全世界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化肥。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没有可替代化肥的技术。

  《农资导报》:粮食连年增产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越来越强,公众对有机农业、有机农产品的向往前所未有。更有人认为,有机农业将是未来农业的主流,商品有机肥将成为肥料主要的发展方向。您怎么看?

  白由路:公众对优质农产品的高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972年在法国成立的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为世界范围内有机农业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该联盟在中国有50个会员,数量之多名列联盟第二。但是,把有机农业与有机肥料密切结合,认为施用有机肥、不施用化肥的农业就是有机农业的观点,我不认同。

  这里赘述一段科学史话,来阐述我的观点。

  德国科学家泰伊尔在其《合理的农业原理》一书中提出:土壤肥力决定于土壤腐殖质含量,原因是基于它是植物养分的唯一来源。这一学说曾一度被当时学术界广为接受,历时达数十年之久。这个学说被后人称为“腐殖质营养学说”,但这个学说并没有给土壤培肥或提高作物产量带来飞跃。1837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在英国科学促进会上所作“当前有机肥学理论现状”的报告中提出,地球上腐殖质出现于植物之后,而不是植物之前。因此,植物的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1840年,李比希出版《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其核心思想就是被称为现代农业三大理论基础之一的“矿质营养学说”。这两个学说的根本区别在于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是矿物质而不是有机质。试想,被后人证明为错误的学说在200多年后还能指导农业生产吗?

  目前地球人口处于爆炸状态,高强度的农业开发还满足不了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大规模开展有机农业,人类会怎样?地球会怎样?我认为,有机肥料时代已经远去,现代农业离不开化学肥料。为了回避化学肥料所造成的问题而回到原始农业状态是不可能的,有机农业不能养活中国人,更不能把有机农业误认为是“施有机肥的农业”。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批大胆“否定”的所谓学者,不断提出一些“新理论”,大胆否定“矿质营养学说”。仔细研究后发现,他们连李比希的“矿质营养学说”都没有真正理解。

  我同时认为,有机肥不会成为肥料的主要发展方向。理由是:目前有机肥料在供应作物养分的功能上已基本丧失,绝大多数有机肥料的存在是因为大量的生产和生活废弃物需要处理,而目前商品有机肥的加工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生产和生活废弃物异地加工,不仅浪费运力,还造成了二次污染;第二,低价值的商品有机肥料在市场流通,占有大量的物流资源;第三,过度加工有机肥带来了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我更赞同结合欧洲农业发展模式,在中国实现种养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这是解决有机废弃物污染的重要途径。

  《农资导报》:2010年以后,由于中国化肥工业产能过剩,肥料产销平衡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肥企竞争几乎白热化。特别是2015年农业部提出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方案后,为了保持市场份额,靠技术创新成了肥料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共识。您认为肥料产业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开展创新?

  白由路:如果上世纪70年代化肥工业发展和上世纪90年代复合肥工业发展的机遇是需求驱动的话,这一次中国肥料工业发展的机遇则是创新驱动的产物。

  到底什么样的创新有前景呢?随着中国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业生产组织的改革与完善,适应中国农业生产需求、环境友好的肥料将会成为中国肥料的主体。因此,肥料产业发展也会向着肥料养分高效化、肥料施用简便化、肥料成本经济化、环境影响生态化等方向发展,这给中国目前肥料企业的创新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更给肥料产业技术进步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肥料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技术创新方向基本确立。肥料的使用对象是植物,肥料创新应以满足植物营养需求、提高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性能、减少肥料损失、易于施用等方面入手。众所周知,就化学肥料生产而言,肥料生产有四大要素,即肥料中的养分含量、养分比例、养分形态和肥料助剂。前三者都是被理论所证明的,只要合理,肥效就好。而肥料助剂是一类复杂的物质,有些助剂是改变肥料物理性状的物质,还有一些是通过调节植物代谢而间接提高肥效的。

  肥企的科技创新可从多方面着手展开。比如,随着科学平衡施肥的推进,如何平衡肥料中大量、中量、微量元素的比例是目前肥料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添加微量元素,成为长期以来研究的重点之一。除此以外,如何解决肥料添加微量元素后的有效性,仍是目前肥料产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比如,在肥料养分的形态创新方面,由于作物所需养分存在不同的形态,对不同的作物或不同的养分配比,其形态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十分显着。拿磷来说,近年来,国际上对磷的形态进行了大量研究,如中国目前主要使用正磷酸盐为磷源,而焦磷酸盐、聚磷酸盐也存在很多优于正磷酸盐的特点,特别是亚磷酸盐不仅可供给作物磷源,还有刺激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所以,通过养分形态及养分形态间相互配合的研究,来提高肥料的施用效果等,都可成为肥料创新的重要内容。

  《农资导报》:随着化肥产业竞争逐步加剧,产品生产、营销、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各式各样,部分企业也确实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了产业的发展。您认为当前肥料产业科技创新存在什么问题?影响中国肥料创新的因素有哪些?

  白由路:毋庸讳言,当前肥料产业创新存在着对肥料概念没有充分把握、过分炒作概念、缺乏深入研究、无限延伸肥料功能等情况,显示出当前行业浮躁、踏实精神不足的问题。

  在现代商品时代,肥料这个没有任何异议的概念变得极其复杂。肥料作为商品,需要消费者了解和认知,肥料企业的宣传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将肥料产品过分炒作,或用科学概念包装伪科学概念,蒙骗消费者现象屡见不鲜。将植物所有必需元素都说成是肥料养分,甚至将影响植物生长的所有因素都以“肥”来推销,市场出现了所谓的“氧肥”“光肥”“磁肥”,可能还会出现“量子肥”等匪夷所思的概念。是“创新”?是“炒作”?我从事了30多年的肥料科技工作,有些我也说不清楚。

  这些年中国出现了很多新型肥料,但大多缺乏深入的机理研究,仅凭一些现象就认为是肥料的创新不科学。很多所谓的“创新”将不是肥料主要功能的现象认为是新发现,任意夸大肥料可能具有的一些次要功能,无限延伸了肥料的功能。

  为了追求肥料品种的差异化,本是肥料创新的重要切入点,在中国被称为“卖点”。目前中国肥料的“卖点”大部分以肥料功能的外延为基本内容,如防病、杀虫、除草、抗旱、抗盐碱、抑制重金属等,反而把肥料最基本的功能——提供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淡化甚至忽略。

  中国肥料产业竞争目前处于白热化阶段,浮躁情绪充斥着整个产业,“全国第一”“营养专家”“行业领导者”“领航者”等宣传无处不在。需要指出的是,肥料技术创新是需要的,但以“卖点”代替创新的发展模式,会把中国肥料技术创新引向歧途。

(作者:马彦平        责任编辑:YanBO)
相关资讯
行情按地区分类
推荐信息
专题信息
热点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2004-2009©版权所有: 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E-mail至:ampcn#126.com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