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中心 >> 种子市场 >> 正文
国内化肥市场每日走势评述
国内尿素市场动态简报
2005年全国玉米种子市场形势
http://www.ampcn.com 2005-1-21 0:59:17 浏览:

2004年,全国大部分玉米制种地区气候基本适宜,玉米种子获得中等偏上的收成。2005年迎来了又一个货源充足的买方市场。
  新种加库存迎来买方市场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公布,2004年杂交玉米制种面积375万亩,产种量9.7亿公斤,加上库存2.8亿公斤,2005年实际可供种量12.5亿公斤,按全国播种玉米3.6亿亩计算,需要种子9.2亿公斤,全国至少富余种子3.3亿公斤。
  据笔者在玉米制种主产区调查估算,杂交玉米实际制种面积和产种量要大于此数。一是有些地区隐报或少报制种面积,某种子站负责人告知,综合县市报来制种面积时,一般要压缩10%~15%。二是比较大的种子公司普遍压库。少的有一两千万公斤,多的四五千万公斤。三是无证制种现象相当普遍,有公司也有个人。
  2005年显然又是一个艰难的买方市场,春播区营销高峰期将延迟至3月中下旬,夏播区将延迟至5月中下旬,而种子价格又将随时间而变化,对于那些资金紧缺、依靠贷款过日子的种子企业来说,在资金运作和营销策略上无疑又是一次严重的考验。
  种子价格相差悬殊《种子法》施行后,种子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以国有种子公司为主体定价供种,而今是按市场经济规律由企业自主定价。现代化种子企业重视种子质量,规范种子包装,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了经销成本。拥有自主产权的新品种,具备经营的独占性,一般价位比普通品种要高出2~3倍或更多。据笔者市场调查,不同种子价格相差十分悬殊,每公斤种子从2元到20元不等。随着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农民购种有一种盲目求新求优心理,国审的、新审的、品牌的、高产的、优质的、有品种权保护的,农民表现出强烈的购买欲,即使是价格特别高,总是受到青睐并成为抢手货。大路品种销路受到影响。
  有些营销商迎合农民心理,做出了许多误导宣传。在某省种交会上,有家公司推出新品种叫“金不换”,声称是“双国审,抗性比108高20倍,产量高200-300公斤”。有人咨询是哪年审的,审定号是多少?被告以商业秘密,必须在签了合同交了钱再告。还真有经销商签合同,最后告知那个品种就是“精品”108。笔者还在某省种子集市目睹了一场“雾里观花”的表演:经销商高声吆喝自己代销的品种是“新、奇、优、特”。怎么叫“新”:“这个品种是刚通过国审的,这个品种是省里认定的。”怎么叫“奇”:“棒子长,粒子大,产量高,肥地瘦地都打1吨粮。”怎么叫“优”:“品质好,营养全,熬粥甜,煮饭香。”怎么叫“特”:“高蛋白玉米可以加工蛋白粉,高油玉米可以榨油。”老实巴交的农民被蒙得一头雾水,上当受骗者不在少数。
  “返利”策略影响优次种销售
  经过多年种子过剩造成的买方市场,许多大公司改变了营销策略,普遍采用一种所谓的“返利”措施,即大公司要留给经销商一定的利润空间。过去几年一般每公斤返利在0.4~0.8元,如今玉米种子数量明显过剩,大公司不得不加大返利空间,中间代销商的胃口与日俱增,要求也越来越高。据初步了解,每公斤玉米种子返利增加到1~2元,个别品种高达2.4~3.0元,给以繁种为主的大公司增加很大压力。中间商和代销户很乐意销售那些返利多的品种,即使这个品种并不十分优秀;相反,如果返利比较少,谁也不愿花费力气营销,即使是优良品种。
  当前新审定的个性化优良品种不多,同质化品种不少,在生产上表现长相、产量都差不多,市场上出现了1个品种几个名或几个品种1个名的现象。可以这么认为,种子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成为几家大种子公司之间的“返利”竞争。现在大公司尚未建成全国性直达基层的终端营销网络,必须依赖中间代理商,促使代销商异常活跃。
  这就形成了优种不一定多销,次种也可能短缺的局面,迫使那些繁种企业给代销商不断地扩大利润空间,但对那些制种产量偏低、无知识产权保护的大路品种,因为“返利”空间很小,市场销售可能出现大滑坡,也将迅速减少面积。据笔者调查,大的代理商每年可以营销玉米种子几百万公斤,净利润可达50~60万元,小的代销点也能赚个十来万元。这就是为什么现今中小种子公司和代销点遍地开花的原因。
  假冒品种冲击市场随着种子市场的逐步放开,市场主体增多,市场竞争激烈,种子商品的利润空间被挤压。在激烈竞争环境中,有些单位和个人出于利益的驱动,大胆下水,制假贩假。相对于拥有品种开发权人,制造假种省略了很多昂贵的费用和成本,包括品种所有权益、品种经营权益、品种推广费用、行政管理费用、种子质量监测费用等。尤其是真种子与假种子的生产成本差异较大,一般相差3~5倍,即使是具有与真种子相似质量或外形相似度极高的假种子,其入市成本也显著低于经过正规程序生产的种子。这些侵权假冒种子质量不错,从生产上说一般不能认为是劣品种。
  值得注意的是,《种子法》规定中间商或经销店只能营销已经分装的种子。从大公司批发来的种子,包装标准,印刷精美,还标出品种、品牌、商标以及公司名称、地点和电话,以及标签或信用卡,农民也不会去购买散装种子而负后顾之忧。所以劣种子进入市场也没有销路。
  笔者在某省考察时曾询问农业执法队人员,在市场查出了多少违规种子?答曰:15%~20%;但在经销店里,经理直言相告,违规种子在60%~70%。这类种子包括未审定品种、未认定品种、越区品种和私繁冒牌品种。为什么不担心查出来呢?经销商答曰:执法人员来查之前,早有“线人”通报,暂时收藏起来,等检查过后再拿出来卖。因为这类品种价格高、返利多,经销商愿意卖,农民愿意买,何乐而不为呢。
  业界人士把今天种子市场形势形容为:盗窃式育种、压宝式生产、蒙骗式营销。种子市场很大程度上属于无序竞争,盲目生产,供销失衡,行政部门失去调控驾驭能力。只有在市场管理逐步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种子企业发展壮大之后,种子市场竞争才可能从浅层次产品和价格打拼逐步实现科学育种、依法制种、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新局面。

【发表评论】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相关信息
·明年农民该种啥 (2006-9-20)
·新形势下中国种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06-8-30)
·论中国种子企业的兼并与联合 (2006-8-30)
·中国种子产业形势和前景 (2006-8-30)
·我国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种子产业化 (2006-8-30)
·我国应打造民族种业“航母” (2006-8-30)
·蔬菜种子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06-8-30)
·农民对今秋麦种供应有“四盼” (2006-8-30)
·明年种子企业与行政部门“分家” (2006-8-30)
·安徽马鞍山种子上涨 化肥下降 农药持平 (2006-7-17)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栏目导航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B2B
2004-2009©版权所有:农资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