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中心 >> 种子市场 >> 正文
国内化肥市场每日走势评述
国内尿素市场动态简报
我国玉米种子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http://www.ampcn.com 2004-12-11 10:47:29 信息来源: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浏览:

吉林省种子公司 吉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种子作为农业生产中特殊生产资料,是农业科学技术发挥作用的载体,是农业增产的内因。而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玉米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粮食生产总量。玉米种子质量是决定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玉米种子质量一方面依靠科研育种、杂交繁育;另一方面依靠先进的加工工艺设备,提高其质量,充分发挥其优良品性,以达到丰产目的。为此,世界各种子生产部门都将种子加工与种子育种研究、种子生产繁育列到同等重要位置。在我国,为实现我国粮食增产指标,农业部正在实施的种子工程中,把玉米种子加工厂建设列为重中之重。

1、我国玉米种子加工业的发展

1.1   玉米种子加工业建设及各时期设备与工艺特点回顾

我国玉米种子加工业的发展,可概括总结为由单机到成套、由小型成套设备向大型成套设备发展的过程。80年代以前,我国玉米种子加工主要以单机加工为主,主要是脱粒与清选。当时使用的机械设备也大都与商品粮加工机械相同,破碎率较高,除清率较低。设备工艺主要是:脱粒清选。80年代初,结合我国种子系统推行四化一供。利用政府拨款,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批种子加工成套设备,其中玉米种子加工厂主要有吉林的公主岭、内蒙的通辽、黑龙江的绥化、北京的通县等。80年代中期,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地方配套资金,又引进了一批种子加工成套设备,像吉林省原种场、吉林省洮南的玉米种子加工厂等。这两批种子加工成套设备的引进,使我国玉米种子加工工艺与设备有了很大提高,并起到了示范作用。国内厂家积极消化吸收进口设备,设计生产了几种型号的主机,组成了每小时加工玉米种子3吨型、5吨型成套设备,在全国各地装备了几十套玉米种子流水加工线。这个时期其主要工艺是:入料选穗穗烘干脱粒清选精选计量包装。90年代中后期,农业部实施种子工程,各地以此为契机,引进了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种子加工设备。以中种集团承德玉米种子加工中心为例,年加工玉米种子达1万t,主要设备均由国外进口,代表了国际90年代技术水平。主要工艺是:果穗入料机械剥皮选穗烘干脱粒预清籽粒烘干暂存清选分级比重选包衣包装。

1.2   玉米种子加工设备的使用现状与原因分析

80年代初,由于当时的设备条件所限,我国的玉米种子加工是以单机加工为主。到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引进的和自行设计建造的玉米种子加工厂已有几十座,但每年都能按设计工艺满负荷生产的玉米种子加工厂并不多。主要应用部分设备,如:在年气温条件不好、自然降水困难时,用果穗烘干与籽粒烘干部分设备;其它年份主要是使用脱粒、初精选、比重选和计量包装设备。有些地方甚至将种子加工厂的成套设备闲置着,在玉米种子繁育基地仍使用单机加工。我国玉米播种面积约0.2亿hm2,年玉米用种量8亿kg,而目前我国成套玉米加工设备能力不足用种量的30%,现有的成套设备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1)在市场方面,我国玉米种子市场并没有真正实现优质优价、平等竞争。现行的种子质量检验标准并没有细化,所要求的种子质量标准净度在98%以上,只要通过单机或双机加工就可基本达到。而我国现行的耕作方式也远未达到精量播种要求,所以种子分级、多次分级的现实意义与经济意义并未充分表现出来,加之我国玉米种子市场的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不利于种子行业的平等竞争和种子质量的提高。

(2)在种子成本方面,由于近年来玉米种子行业利润较低,各生产经营单位都在设法降低种子加工成本。其中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靠高茬挂晒等方法自然降水,节省烘干费用。在玉米种子供不应求的年份,本着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想法减少加工工序,降低成本,获得较大利润;在玉米种子供大于求的年份,也是靠减少加工工序、降低成本、降低价格来进行市场竞争。还有的玉米种子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繁育田不稳定,玉米种子加工厂距繁育基地远,运输费用高,经营单位为免去运输等费用,在玉米种子繁育基地,采用单机加工方法降低生产成本。

(3)在技术方面,由于以上玉米种子加工厂大都是80年代建造的,在成套设备中,进口设备零配件购买困难,有的因自行研制设备稳定性差等原因影响了其正常使用。按当时工艺,大多数玉米种子加工厂都未安装籽粒烘干和种子包衣等设备。在人员方面,技术操作人员变动较大,技能培训不够,技术人员不能独立解决加工过程中所出现的设备问题,加工流水线因个别设备故障停机,不能及时妥善解决,造成加工线全线停工,延误加工进度与计划。有的玉米种子加工厂设计时,加工工艺设计呆板,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变化,加工线上设备一动全动,不能根据需要组合。还有的没有为加工工艺再发展留出位置,如新添加的种子包衣设备无法安装在计量设备前,只能在其它地方包衣,采用人工计量包装。这些都不利于现有成套设备的高效运用。

2国外的玉米种子加工业及其技术特点

在欧美国家,经营玉米种子等大田作物的种子公司,规模都很大,像美国先锋公司,其玉米种子经营量占美国玉米种子经营量的60%以上。它共建有19个玉米种子加工厂,最大的年加工量达6.6万t。中小型公司也建有种子加工厂,或将种子交专业种子加工厂加工,这些玉米种子加工厂的工艺也很相近,典型的工艺流程如下:果穗入料机械剥皮选穗烘干预清暂存清选分级比重选包衣包装入库。国外大都采用穗一次烘干方法(一般不进行籽粒烘干),玉米种子在繁育田中发育成熟,无论其含水量多少,外界环境温度多么适宜自然降水,都以果穗方式,用大型运输车辆从产地分批送进加工厂,尽快送入烘干室烘干。一般是72h迅速使果穗的含水量从35%降至13%的安全贮藏水分。

玉米种子分级级数多是国外玉米种子加工厂的特点。由于欧美先进国家都采用机械精量播种,为适应其市场需要,国外玉米种子加工厂分级数通常达6级以上。由于分级细,使种子外形尺寸十分接近。在播种时,使用圆盘播种机效果好,有利于保证播种精度,使玉米行距、株距、覆土深度更趋一致,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提高玉米单产。玉米种子处理和精细处理是国外玉米种子加工的又一特点。在国外,凡是由种子加工厂加工的种子最后都要经过药物处理、包衣或种子丸粒化,以杀灭种子可能携带的病菌,保证幼苗生长期杀虫与微肥营养需要。现在大多欧美公司在玉米种子包装中,已抛弃单纯的重量计量法,而是以每袋的粒数为主,重量仅作参考。一般玉米种子每袋6万或8万粒,大体为1hm2的用种量。包装袋和标签标识上详细注明品种的各项质量指标及使用说明。

另外国外在玉米种子加工厂的整个工艺生产过程中,无论是生产控制、质量检测,还是工厂除尘环境保护等均由计算机系统控制。降低加工过程中的种子破碎损失是国外玉米种子加工厂非常注重的问题。因为万吨规模的玉米种子加工厂,破碎率增加1%,就意味着报废种子100t,损失巨大。因此,国外对玉米种子加工厂的设备和工艺布置十分重视,尽可能降低损失。

2、我国玉米种子加工业与国外同行业的差距

2.1   加工能力低在欧美先进国家,商品玉米种子必须经过玉米种子加工厂加工,在市场上出售的都是经过严格加工处理的高质量种子。而我国每年在市场上出售的8亿kg玉米种子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经过玉米种子加工厂加工处理,其余的主要靠单机加工,加工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现阶段我国玉米种子加工厂加工的种子量,大大低于流通的玉米种子数量。

2.2   加工规模小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各市县种子经营单位仅负责本地域的供种,数量多,规模小,与之配套的玉米种子加工厂规模更小。目前国内几十座玉米种子加工厂中,生产能力能达到每年万吨的没有几家,大多数为年加工种子仅1000t和2000t的小型种子加工厂。因其没有规模效益,致使加工成本过高,小型玉米种子加工厂开工使用率低,使用效益低。

2.3 工艺与设备落后我国的玉米种子加工厂大多是在80年代建立的,这些机械设备无论是在种子破碎率、获选率,还是在机械的稳定性方面都很落后。许多加工厂当时的工艺设计都没有分级、多次分级和包衣等工序,没有把计算机运用到控制、生产、检测加工各环节和厂房的除尘等方面。

2.4  耕作水平与认识方面落后在国外市场上出售的都是经过严格加工、分级处理的高质量种子。虽然价格较高(美国玉米种子是商品玉米的10倍以上,法国为58),但因国外都采用机械精量播种,仍能被农户接受。而我国国内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每户耕种土地面积小,农户用种量并不大,精量播种并未普及,未被广大农户采用,所以现在大多数农民只注重品种、纯度和芽率,而对种子其它方面要求并不高,这种市场对产品的质量与价格要求,也阻碍了我国玉米种子加工业的发展。

2.5加入WTO后对我国国内种子市场的影响

(1)  加入WTO后,受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将做进一步调整。因受我国耕作方式、经营规模等因素的影响,玉米的生产成本与价格普遍高于国外,所以玉米的种植面积将大大缩减,相应的玉米种子供需量也将减少。

(2)  加入WTO后,国外种子企业将进入中国种子市场,与国内种子业展开竞争。在国际上,现在欧美国家的种子企业已国际化,玉米种子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被几家大的跨国公司占领。如先锋、孟山都、利玛格兰、安地等跨国种业集团。这些集团公司将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利用强有力的宣传广告和完善的服务措施,把品种优良、经过高水平精选加工、包装精美的高质量玉米种子打入中国市场。虽然国外种子价格较高,但随着国内农户对投入产出比的认识,国外公司的玉米种子会逐步占领一定的国内市场份额。

(3)加入WTO和我国《种子法》的出台实施,我国玉米种子专营的市场格局将被打破,国外种子企业将通过在我国组建独资、合资公司等方式,采用当地生产、当地加工、当地销售的方法降低玉米种子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其玉米种子价格,进一步占领中国玉米种子市场。

2.5 加入WTO后我国玉米种子加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 加入WTO后,随着与国际市场经济的接轨和国外企业的进入,我国种子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优胜劣汰,一部分中小种子企业将在竞争中被优化组合或被迫退出,这有利于我国种子行业资金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我国种子业向产业化、集团化迈进,也有利于我国大型种子加工业的建设与应用。激烈竞争的市场,将迫使种子企业不断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重视种子加工厂的作用,增加在种子加工方面的投入,有利于我国种子加工业规模化、现代化建设。

(2)  加入WTO后,有利于我国玉米种子加工技术设备的引进和提高我国玉米种子加工技术的应用。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将逐渐与国际经济相融合,技术交流更加广泛与迅速,这也可加快我国种子加工业向国外先进技术学习的速度。通过国外企业与国内种子业的合资、联营等方式,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玉米种子加工设备与工艺。另外加入WTO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迫使我国玉米种子加工业与国际接轨,用国际标准来生产自己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在今后的几年中,我国玉米种子加工中的精选、分级、多次分级、包衣、精量包装等工艺和加工设备都会有迅速地提高和发展,这样才能迎接市场的竞争和挑战。

(3)   抓住种子工程建设的契机,加速我国玉米种子加工的基础建设,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种子工程是为了发挥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种子科技含量和质量,1996年由我国农业部提出的系统工程,明确了以种子加工、包衣、包装为突破口,反弹琵琶,从中间环节抓起,促进种子工程迅速发展的思路。为迎接21世纪的竞争和加入WTO后的挑战,我国各地,尤其是玉米种子生产大型企业,利用种子工程的建设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建设了一批现代大型的玉米种子加工厂,或增添种子加工设备,这些基础建设为企业的竞争增加了后劲。

3、我国玉米种子加工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和国内玉米种子行业的激烈竞争,迫使我国玉米种子加工业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上效益。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农业发展需要的玉米种子加工业。通过种子加工提高种子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1 建立现代化的种子产业集团 

我国现有各级种子公司2700余家,各种性质经营种子的店铺多达几千个,如此众多与分散的经营单位,只有通过竞争淘汰、优化组合建立起具有一定经营规模、产供销一体化的种子产业集团,才能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换经营机制,扩大经营规模,增强经济实力。国家应在政策、信贷、资金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做到扶优扶强,使一批有规模、有效益的种子企业尽快壮大起来,有利于种子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种子商品质量的提高。这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迎接WTO挑战的需要。

3.2  提高玉米种子加工技术,加快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我国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加工处理种子起步较晚,无论是技术理论,还是工艺设备都落后于农业先进国家。有些玉米种子加工机械设备还是仿制的。加入WTO后,专利保护等因素也会妨碍影响我国种子加工机械的生产。而我国玉米种子加工工艺又有自己的特点,这些都要求我们要重视研制与开发适合我国种子特点的技术和设备。种子加工机械研制与生产单位必须以种子经营部门需要为依据,以需求促科研,以科研促生产,以生产促发展,不断地有新技术和新设备投入使用,才能提高我国玉米种子加工质量和商品竞争力。

3.3 重视种子加工技术人员的教育与培养

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必须通过人来掌握,去操作使用,所以我们要在重视建设先进大型玉米种子加工厂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人员的培养。种子加工是一种跨行业、跨学科的技术,它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一定的农业专业知识,又要有机械、化学、物理、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知识。所以在农业院校应设置种子加工专业,培养专门人才,以满足种子企业发展的需要。

3.4 加速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促进玉米种子加工业的发展

玉米种子加工业的发展速度还依据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应用程度;而大力推广精密播种技术,对玉米种子商品质量的要求就更为严格。提高玉米种子加工技术水平,也能真正实现优质优价,从而促进玉米种子加工业的竞争、发展与进步。

【发表评论】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相关信息
·明年农民该种啥 (2006-9-20)
·新形势下中国种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06-8-30)
·论中国种子企业的兼并与联合 (2006-8-30)
·中国种子产业形势和前景 (2006-8-30)
·我国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种子产业化 (2006-8-30)
·我国应打造民族种业“航母” (2006-8-30)
·蔬菜种子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06-8-30)
·农民对今秋麦种供应有“四盼” (2006-8-30)
·明年种子企业与行政部门“分家” (2006-8-30)
·安徽马鞍山种子上涨 化肥下降 农药持平 (2006-7-17)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栏目导航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B2B
2004-2009©版权所有:农资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