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热门:春耕 化肥行情 尿素价格
首页 > 化肥市场 > 正文

今年化肥卖不动?主要原因分析


农资网 2019年7月18日 18:19 来源:《瞭望》、中国农资传媒
关键词:化肥

2019年上半年,我国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虽略有调减,但夏粮产量仍实现2.1%的增长,与历史最高年持平。当前正值夏季用肥的高峰期,然而许多农资企业却反映,今年传统化肥市场异常艰难,各肥种的销量都出现了一定的下滑。大家都在困惑,为啥粮食增产了,部分农产品价格也回暖了,可农资生意仍旧步履维艰?

众所周知,作为肥料的终端消费者,种植户的生产与收益情况可谓农资市场的“晴雨表”。只有种植户的收益和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资企业的日子才会越过越红火。近日,记者深入南方部分粮食主产区调查,发现在粮食市场低迷和经营主体自发的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部分产粮大县出现了一些影响粮食优质稳产的现象,值得农资人深思:


1

亏损风险加大  大户弃种增加

以种粮大户为代表的规模化经营,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受粮价低迷、成本高企、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因素影响,近两年一些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大户出现经营信心下挫的情况。

湖南省桃源县种粮大户彭晋京去年种了1500亩水稻,今年调整到1200亩。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几个农户微信群里,都有弃种的大户。“一个微信名叫‘田地主’的大户,本来他起这个名字是很为种粮自豪的,但因为连续亏损,去年开始不种了。”

无独有偶,记者在湖南、福建等省部分全国产粮大县了解到,这些地方均有一些种粮大户缩减种植面积甚至直接弃耕的现象。

近两年粮价低迷,多重成本挤压,加上自然灾害等经营风险,是影响种粮大户信心的三大因素。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彭墩村村民陈良福说,去年他收了5.5万公斤稻谷,其中近一半以2.76元/公斤的价格卖给了粮库,剩下的一半想等到今年春天价格涨一点再卖。没想到过了一个冬天,价格反而跌到了2.4元/公斤。

以往,种粮大户靠规模赚钱,亩均利润在200-300元左右,近两年粮价“天花板”下沉,成本“地板”上升,利润空间被大大挤压。

陈良福等种粮大户说,去年受粮价影响种植户每亩减收130元左右,农资成本亩均增加约60元到80元,人工和土地流转成本也上涨了近百元。

市场流通不畅、优质难优价等问题,也是影响粮农生产经营信心的因素之一。

桃源县爱来米业负责人罗爱来说,现在粮食生产基本靠种植大户,而种植大户基本靠订单生产,但当地4家最大的加工企业的订单量加起来也只有实际产量的一半左右。“不敢签更多订单的原因是没那么多资金。去年我需要1500万元,实际上获得的资金支持是700多万元,剩下的缺口要么是边销边付,要么就是跟关系好的大户先欠着。所以很多外地企业在桃源搞订单生产也搞不起来,因为大户不放心,怕它们不给钱跑了。”

部分受访种粮大户反映,由于打开市场难度大,近两年在生产转型中改种优质品种实际效益也不理想。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种粮大户雷炳华去年改种了200亩有机稻,平均亩产量下降了150公斤,价格定为20元/公斤。他有些担忧,“如果都能卖这个价,那就能弥补产量的损失。但现在进度不是特别快,还得想办法打开销路,否则最后也得降价。”

记者调研发现,在粮食市场不景气和成本挤压之外,来自自然灾害的经营风险增多,在风险共担机制不完善等情况下,部分种粮大户感觉收益预期变数增多,经营信心受到影响。

“当下市场化的农业保险,对于规模化经营者投保条件要求较高但理赔难,起不到保险作用,更像是保费的一点利息。”福建一户水稻制种大户表示,去年他种植的水稻受灾严重,经过长期多方协调以后,理赔的面积也只占实际受灾面积的八成左右。

一位全国产粮大县的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受风灾、水灾、旱灾等影响,去年当地受灾的粮田统计面积为100万亩。而政府下达的相关自然灾害救济资金有限,弥补农户损失无异于杯水车薪。“近年来极端天气、病虫害等带来的自然灾害呈增多趋势,经济损失压力目前几乎全部由农户承担,影响了种粮大户的种植信心。”

桃源县农业农村局粮油站站长李虎等基层农粮部门干部表示,需要在加速国内粮食生产转型,解决优质粮食市场流通,和建设由政府、保险机构、生产经营主体共担的风险机制上加大力度,以稳定粮农收益预期,保护粮农种粮积极性。

2

统计不精准  种粮显现下降趋势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因为统计技术等原因,个别县区粮食实际播种面积与统计上报面积存在偏差,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未能得到及时准确反映。


在南方某省一国家级产粮大县(区),记者蹲点调研发现,该县不少乡镇存在不同程度的口粮田抛荒现象,部分农民还把口粮田改种了草坪和其他经济类农作物。但无论是抛荒还是改种,这些田块仍按照种植粮食上报面积。

“农民生活很不容易,多上报一点面积,好歹能多拿一点补贴。”当地一位村干部坦言,该村不少农田抛荒弃耕,这两年实际粮食播种面积只有5000亩左右,目前仍按6000多亩全种水稻的情况上报。

当地一位受访干部告诉记者,从统计上看,该县耕地面积一直比较稳定,但如果把长期抛荒的田或已经变成鱼塘、茶园、林地的田都筛除掉,可能减少15%以上。“比如,近期我们对林业局和自然资源局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发现耕地和林地重合面积达到了6.8亩,这是因为有不少耕地上实际已经种植了竹林或树林,林业部门就算成了林地。”

对于出现的统计面积误差,部分受访农粮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统计粮食播种面积的办法,还是由村一级开始,由下至上层层上报数字,上级部门再抽查核实,这一制度难以完全准确。

“县级农技站的工作人员有限,一年最多选择十来个村做复查,主要复查方式也只是眼睛看、嘴巴问。如果一片80亩的田,基层说有100亩,复查人员也很难辨明。”一位基层农粮部门干部说。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程国强说,现在农业部门保种粮面积的主要办法之一,某种程度还是依靠层层下派任务,实际上基层政府无法强制农民种粮,部分基层干部对于统计数字核实并不是十分严格。

记者调研了解到,近年来,生产经营主体自发的种植结构调整,或因耕作条件等原因抛荒,造成部分地区粮食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相关专家表示,粮食种植情况的精准反映对制定粮食政策意义重大,对粮食播种面积的统计应该更加精准和严格。

“个别地方反映出来的情况提醒我们,要用遥感、卫星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升统计技术水平,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提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程国强说。

3

基本农田“上山”   耕地质量难保障

“藏粮于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记者调研发现,目前部分地区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和数量保护,面临农业经营主体自发产业转型破坏现象增多、基本农田划定区域不合理、耕地保护力量不足等问题,不利于保障粮食产能。

在东南沿海某县,记者看到不少连片农田种着绿油油的草皮。当地一位农粮部门干部表示,近年来当地有近万亩农田由种水稻或玉米陆续改种草皮。在闽北的一个产粮大镇,越来越多的茶树从山上搬到耕地甚至基本农田里,上千亩稻田变成了茶园。


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将种粮改为种草皮、果树林木,甚至直接在基本农田上开塘挖沟种荷花、搞养殖,引发基层农粮部门对于耕地质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的担忧。部分农粮部门负责人表示,以种草为例,除了直接挖损农田,化肥、农药用量远超一般口粮田外,收草皮时需要连同表层土一起铲走,一年收获4次相当于把田“扒了4遍皮”。一些种茶果苗木的田,时间长了会土壤板结,这给耕地和地力保护带来较大隐患。

我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提出,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但对于“租田种草”、开挖鱼塘等现象,某基层国土部门负责人无奈地表示:“与务工相比,农民种粮性价比低,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把田包出去。但只要按时收到租金,别人种什么、怎么使用,他们一般不会管。我们乡镇国土所一般就一两个人,要管一个乡镇的土地,根本管不过来。”

与此同时,基层反映,虽然国家对耕地保护要求越来越严,但目前耕地保护面临破坏行为发现难、执法难等难题:

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细则不完善,且土地原耕作层基础数据缺乏等,难以界定怎样才算破坏耕作层。另一方面,县区国土执法人员少,常常在发现问题时,实际破坏行为已实施完毕。即使发现违法行为,多数情况也只能通知限期整改,没有强制执行权。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现在很多粮食主产区包地种粮的大户是外地人,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流动种粮大户”。他们把田租过来,首先考虑的是在租期内最大限度提高产量,获取更高收益,不会太重视土地的休养生息。同时,我国现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也与农民的耕种行为脱节,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除了经营主体对耕地的任意使用带来的耕地保护难题以外,近年来部分地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划定的基本农田或补充的耕地存在“进山上坡”现象,比如偏向划到山区,而且海拔越划越高,这使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质量受到影响。

“近年来,不同部门统计的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的数据‘打架’,原因是基本农田划定问题。”中部某省一位山区县林业局干部受访时说,他们原计划2014年到2020年间退耕还林7.9万亩,主要利用25度以上的坡耕地。但县土地管理部门数据库里显示县里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为零,导致他们连年完不成任务。但这跟当地作为山区的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有些耕地坡度35度都不止。”

记者了解到,财政部驻该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在一份评估报告中指出,数据“打架”不排除部分主观故意:一是一些地方为方便经济发展征占耕地,将城郊基本农田划为非基本农田,却将山上的坡耕地划为基本农田;二是将部分25度以上坡耕地作为国土整理储备用地。

“为保证质量,现在对基本农田的划定比例和位置,很有必要重新调整。”福建省一位山区县自然资源部门干部表示,作为丘陵地区,当地基本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划定比例甚至超过90%,不少大坡度的田也成了基本农田;此外,不少林地作为“可以恢复成耕地的土地”也被划成基本农田。

部分基层农粮部门负责人表示,当下处于农村产业转型和城镇化及乡村基础设施发展建设提速时期,耕地数量质量安全面临复杂形势,应加强对耕地数量和质量的评估和保障工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的改造提升,以摸清、做实粮食安全保障的“家底”。同时,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创新监督管理方式,强化基层执法权和执法能力,加大科技手段运用,构建更加完善的耕地保护网络。

在种植结构调整步伐深入推进的今天,我国部分粮食主产区虽然存在上述种种问题,对于行业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但农资企业应当清醒地看到,挑战背后也孕育着机遇。作为为农服务的主力,谁能真正解决农民种粮、卖粮的痛点和难点,切实帮助种植户丰产增收,谁就能逆流而上,率先突出重围。

( 责任编辑:YanBO)
相关资讯
行情按地区分类
推荐信息
专题信息
热点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2004-2009©版权所有: 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E-mail至:ampcn#126.com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