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中心 >> 农机市场 >> 正文
国内化肥市场每日走势评述
国内尿素市场动态简报
农业机械未来前景广阔市场巨大
http://www.ampcn.com 2005-7-5 11:48:58 浏览:

伟人毛泽东有一个著名论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然而,自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以后,大机器与小地块的矛盾就像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一样,横在了中国农民面前。农业机械化变得像梦一般虚无飘渺。
  谁也没有想到,在十年前兴起的跨区机收,却为解决这个世纪性难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我国小麦成熟期从南到北的明显差异,给联合收割机从南到北跨区收割作业提供了天然的便利。如果一台中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只在本地作业,一季下来有效作业时间为5~7天,大概能收400~500亩,如果跨县、跨省作业,一季有效作业时间可延长到30~40天,能收割1000~1500亩,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有效作业时间可达到50天,收割3000~4000亩。
  有效作业时间的延长,使经营联合收割机变得有利可图。比如,一台价值8万元的中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以每亩收费30~40元计,两到三年时间便可以收回成本。
  于是,购机者自发的跨区作业诞生了。1996年农业部等五部委首次在北方11个小麦生产省组织开展了跨区机收大会战,之后逐步扩大到所有小麦产区。
  如今,这一跨区作业模式已逐步扩展到水稻等多种大田作物,从收获扩展到耕整地、播种、插秧等多种作业,从北方扩展到南方广大区域。
  有学者评论说,农机跨区作业是可以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齐名的中国农民的又一项伟大创造,它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显而易见,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已初步形成。 
  全国性跨区机收会战不仅解决了小麦主产区抢收抢种的问题,而且还促进了联合收割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从机型上看,背负式联合收割机的主流地位已经被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取代,水稻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等产品也日趋成熟;从产品性能上看,联合收割机的质量有了一个飞跃式提升;从数量上看,我国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逐年增加。
  在小型柴油机、小型拖拉机、农用汽车领域,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这些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不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只能以低价取胜。多年来,我国农机制造业不能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拖拉机、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高性能插秧机等领域取得突破,这一方面与我国整个机械制造业水平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长期以来国内市场高端农机产品需求乏力有关。
  跨区农机作业市场的形成,为大中型农机具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也为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两年来,大中拖市场的崛起,高性能农机产品市场初见端倪,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有关专家认为,从2004年开始,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发展大中型高性能农业机械是必然的选择。
  人口众多的中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粮食等农产品需求增长和耕地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而许多农业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必须以先进的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如土地深耕深松、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等。此外,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大中型农机具的单位作业成本不仅明显低于小型农机具,而且可以满足复式立体作业的要求。
  正是看准了这一发展趋势,以约翰·迪尔、纽荷兰、久保田为代表的跨国农机巨头们先后来到了中国,并致力于产品的本地化生产。
  
  到今年,全国性跨区机收已开展了十年。对于中国农民而言,从顶着烈日在麦田里战天斗地,到在树阴下看着联合收割机收割,这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需要这种转变。
  中国农业必须要现代化,而现代化农业离不开机械化。可以说,跨区作业让中国农民的机械化之梦正在变成现实。

【发表评论】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相关信息
·“东方红”位列拖拉机行业名牌产品榜首 (2006-9-18)
·2006,拖拉机行业集体思“变” (2006-9-15)
·步入高速发展期中国农机市场充满魅力 (2006-4-24)
·今年农机销售将达2000亿 优先发展提高效益装备 (2006-4-12)
·未来农机“热点”将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2006-1-12)
·2005年农机制造业利润增长超过50% (2006-1-10)
·'十五'期间我国农机总动力增长22.6% (2005-12-27)
·前三季度农用车市场形势解析 (2005-12-9)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亟待完善 (2005-11-17)
·农业部召开2006年度补贴农机选型会 (2005-11-17)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栏目导航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B2B
2004-2009©版权所有:农资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