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中心 >> 种子市场 >> 正文
国内化肥市场每日走势评述
国内尿素市场动态简报
2005年福建种子工作意见
http://www.ampcn.com 2005-6-10 13:29:09 浏览:

2005年是我省实施“十五”种子工程的最后一年,全省种子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要进一步增强推进种子产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强化管理,齐心协作,团结拼搏,推动我省种业快速发展。
一、指导思想:
2005年我省种子工作要继续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建立新型种业体系为目标,重点实施粮食“丰产技术推广工程”,加快种子科技进步,切实加强种子管理,加快国有种子企业改革,推动我省种业快速发展。
二、目标任务:
1、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3000万亩,更新更换良种1000万亩。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同时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提出2005年品种区域布局意见,进一步提高我省优质、专用、抗病新品种的推广面积。
2、引进各类农作物优质、高效、专用新品种300个,其中蔬菜瓜类等大田园艺作物品种100个,鉴定筛选出30个适宜我省种植的后备新品种。
3、完成省级150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用种量储备,储备种子350万公斤,其中杂交稻种子76万公斤,常规稻种子260万公斤,普通玉米种子10万公斤,大豆种子4万公斤。市、县两级粮食安全应急种子储备工作要有新的进展。
4、每季度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各类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全年抽检300家种子企业1000份样品,并将抽检结果向社会公布,让农民购买放心种。同时与农业执法部门联合,在全省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整治活动,重点加强蔬菜种子质量的检查和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进一步规范种子市场,维护农民利益。
三、工作布置:
(一)开展新品种示范推广工程,进一步发挥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龙头作用。
1、组织实施粮食“丰产技术推广工程”,进一步提高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实施粮食“丰产技术推广工程”,大力开发推广高产、优质、专用粮食作物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是进一步提高我省粮食单产和品质,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产业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2005年,全省计划推广D奇宝优527、II优航1号等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300万亩。省站已把面积分解到各设区市。为做好该项工作,省站要求各级种子管理站,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粮食“丰产技术推广工程”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组织协调工程的实施。二要分解落实面积。把面积层层分解落实到县、乡、村。三要确定主推品种,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做好品种布局。四是创新推广机制。改变过去那种仅靠行政手段搞推广的做法,在粮食主产区和有条件的地方,选择一批核心农户(种粮大户)、收购粮食加工企业,建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核心农户(种粮大户)+粮食收购加工企业”的新模式,实行订单生产。省里计划重点抓25个示范县(市、区),要求每个县建立示范区2万亩,核心区0.2万亩。各设区农业部门也要建立10万亩的示范区,每个县要在主要乡镇建立辐射区,通过核心区带动示范区,示范区推动辐射区,全省形成了“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推广网络,促使“丰产技术推广工程”在全省全面辅开。
2、大力开发推广大田经济作物新品种,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要借助大力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时机,进一步拓展对台品种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台湾适合我省种植的名、特、优、新、奇各类农作物新品种。计划从境外引进毛豆、胡萝卜、大葱等出口创汇型大田园艺作物品种种子150万公斤以上,推广面积50万亩以上。充分挖掘我省地方品种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地方名特优大田园艺作物品种,重点抓好漳平西园苦瓜、永安飞桥莴苣、永定“六月红”芋子、新罗莲香1号莲藕等一批地方名特优品种的保纯、扩繁与开发推广工作,提升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做好优质、抗病油料作物新品种的推广,提高我省食用花生油品质,提升我省食用花生油的市场竞争力。
3、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做好新品种的推广,关键要做到良种良法一起推。从近两年来出现的种子质量纠纷案件看,有相当部分是由于农民不懂得科学种田造成的。为此,作为农业种子技术推广部门,我们有责任、有必要做好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的普及与推广。种子企业在销售农作物新品种种子时,特别是蔬菜、园艺作物反季节栽培的新品种,一定要向农民介绍新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及重点栽培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各级种子技术推广部门,也要通过电视、宣传栏、广播等公众媒体,向农民宣传新品种栽培技术。要举办各种形式农民新品种推广短期培训班,特别是有订单农业,要做好技术服务与指导工作,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二)切实加强种子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种业发展环境。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中,种业背负着重要的使命。加强种子管理,建立一个统一开放、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种子市场体系,是新时期种子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1、强化管理职能。种子管理体系是新型种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三年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我省种子管理体系已初步建成。目前已实行政企分开的种子管理站,要作为责任主体,在品种管理、种子质量、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市场管理和良种推广等方面,切实履行好种子管理职能,做到管理到位、服务到位、责任到位,确保农业种子生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要从种子产业管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安全稳定的高度来认识种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向当地财政争取种子工程建设资金,进一步开展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种子质量、市场监督管理等工作。尚未成立种子管理站的地方,要充分把握当前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尽快完成种子管理站的“三定”工作,并将原“三位一体”种子公司的资产划归种子管理站,保全种子事业资产。
2、加大品种管理力度。品种是种子科技创新的成果和结晶,是种业竞争的重要因素,品种管理是种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种子法》的实施,为育种工作注入极大的活力,种子市场空前活跃,新品种推广取得显著成绩。但在品种审定、品种权保护和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等方面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品种管理。
一要继续做好新品种引进试验鉴定工作。全省计划从省外、境外引进各类农作物优质、专用、高效新品种300个,其中大田园艺作物新品种100个,分别在全省九个引种观察圃和有关良种场进行引进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宜我省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推荐参加全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具有特色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也要加强适应性鉴定,尽量安排多点试验。
二要进一步完善品种审定、认定。要进一步完善品种审定认定制度,制订严格的品种审定认定受理条件,进一步完善品种试验点的田间基础设施和必备试验仪器设备,加强试验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牢固树立科学、客观、公正的品种试验人员职业道德。2005年计划组织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00个以上参加全省区域试验,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将实行统一的编号,统一试验方案,以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客观、公正,切实把好品种的市场准入关。组织20个以上新品种参加全省生产试验,计划审(认)定30个以上新品种应用于生产。
三要进一步加大品种权保护力度。近几年,受利益的驱动,品种侵权纠纷不断发生,已成为新时期种子管理的新问题。2005年省里将加大力度,采取以下措施切实加强对新品种权的保护:在《福建种业》信息网公布受保护的品种目录;在核发种子生产许可证时严格把关,保护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设立投诉电话,一旦发现品种侵权行为的,依法严厉查处。
3、强化种子质量管理。种子质量是种子价值的表现,种子质量出现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甚至波及社会稳定。
一要继续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由省种子总站负责制订全省种子质量抽检计划,各设区市具体实施。2005年计划以一、四季度为重点,做好春耕种子和冬种种子的质量监督。有条件的设区市,可及时将本辖区内种子质量抽检情况向公众媒体或以文件的形式对外公布,省里也将通过各种形式对外公布种子质量结果,监督企业,保护农民利益。同时做好2004年生产或调入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的的海南鉴定工作,做到组织到位、鉴定数据准确、及时、有效。
二要加快推行种子认证制度。标准、检测和认证是种子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九五”期间,主要以检测工作为主,抓检验体系建设,随着种子形势的不断发展,认证将成为最重要的质量管理手段,它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种子质量,增强种子企业竞争能力,也将带动质量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检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应继续做好种子认证试点工作,今年在原有试点基础上,增加六三种业为认证试点企业,增加认证品种数量和种子数量,扎扎实实做好这项工作。
三要加强种子质量检验机构的建设。2005年泉州、福州、南平市质检站要进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复审,省站将一如既往做好指导工作,力争复审通过。对到期的持证检验员进行复审考核。适时举办新检验员培训班,为管理部门和种子企业培养合格检验员或检验人员。继续积极申报质检分中心项目,并根据各地农业优势,侧重不同的检测项目,建设有特色的检测分中心,使我省检测分中心对本地区种子质量的监督检验发挥不同的优势。
4、切实加强种子市场管理。近年来,随着《种子法》的贯彻实施,种子市场愈趋活跃,市场发育总体是健康的。但是种子市场仍然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市场准入不严、有的地方种子管理不到位、品种未审先推、违法经营等,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反应强烈,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种子市场管理。
一要开展行政许可监督检查,严把市场准入关。据初步统计,我省已办证从事种子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体约129家,有些企业因经营不善已经倒闭,有些企业因重组而不复存在,但其生产经营许可证却未被注销。因此,要进一步清理整顿市场主体,严把市场准入关。各地要对已发放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核查,对不具备条件、弄虚作假、假冒伪劣经营的企业,要依法吊销生产经营许可证,净化市场主体。
二要开展种子专项整治。在种子生产、经营的关键时段联合农业执法机构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执法检查活动。检查内容包括:(1)是否生产、经营假劣种子;(2)是否按照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经营种子;(3)是否在生产种子前已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4)经营的种子其包装和标签是否规范,标签内容是否有套标、虚标现象;(5)是否按规定建立健全种子生产、经营档案;(6)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是否按规定备案;(7)是否经营、推广应当审定而未经审定通过的种子;(8)是否向种子使用者提供种子的特征特性、主要栽培措施、使用条件的说明与有关咨询;(9)是否有虚假宣传广告误导农民的现象;(10)政策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三要落实种子管理问责制。各级种子管理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担负起规范种子市场秩序的责任,层层制定责任制,把任务和责任分解到有关单位和个人。要及时掌握种子市场情况,检查督促,履行职责。按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统一要求,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种子市场监督管理中行动不力、不作为甚至乱作为,导致当地种子市场秩序长期没有改变的有关责任人,要追究领导责任。
(三)继续完善种子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种业发展基础。
2005年计划在省农科院植保所建设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品种病害鉴定检测中心,为新品种的抗病性鉴定及今后品种的布局与推广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继续建设中稻中试基地1个,完善主要农作物品种区试点10个。继续做好国家级种子储备库、国家级原种场项目的仪器设备招标、安装工作,争取项目尽快完工,并做好项目竣工准备验收。三明市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项目要尽快按照项目批复内容组织实施,确保项目如期完成。
(四)指导种子企业改革,增强种业发展活力。
发展现代种业,推进种业快速发展,希望在企业,关键在企业。
一是加快企业制度创新。在农业和种子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有种子公司曾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种子市场的开放,国有种子企业的改革已刻不容缓。国有种子企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企业置换性质,职工置换身份,加快企业改制步伐,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激活种子生产要素市场,推进育繁推销一体化的市场化进程,发展现代种子产业。
二要加快企业诚信建设。诚信是种子企业的生命,是推动种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种子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对种子企业来说,品种、品牌、诚信三者互为依存、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品种依靠科技创新获得,品牌通过质量、价格、服务、宣传创造,诚信则依托企业自律、道德规范、文化建设和法律约束等互作形成。加快诚信建设,就是要企业不违法经营、不制假售假、不侵权冒名、不唯利是图、不虚假广告、不违规违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打造诚信种业。
三要做好对种子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工作。各级种子管理部门要围绕种业发展的总目标,加强对种子企业的扶持和服务。要坚持扶持与监督、规范与引导、检查与指导、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管理方针,主动服务,创新管理,政务公开,为企业排忧解难。对于科研开发能力较强的企业,要给予品种选育、种子技术开发项目上的支持,以强化技术创新,促进快出成果;对于企业开发并经审定(认定)通过的优良新品种,管理部门要通过全省的良种推广体系,积极组织示范、展示,正面引导农民大面积种植,使种子企业在广大农民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五)突出抓好粮食安全应急种子分级储备落实工作,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一要争取支持,落实储备资金。各级种子管理站要根据省政府办公厅闽政办[2004]147号文件《转发省农业厅、财政厅关于福建省粮食安全应急种子分级储备任务调整方案的通知》的要求,明确本辖区、本级的种子储备任务,及时制定并向当地政府上报种子储备方案,积极争取将种子储备专项经费列入粮食风险基金预算安排,千方百计落实种子储备专项资金,确保种子储备任务的完成。
二要建章立制,加强规范管理。省厅计划与省财政厅一起,在《福建省省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制定粮食安全应急种子储备管理的实施细则,对种子的收储、调拨、转商和资金的预算、管理、使用等作出具体规定,确保“有章可循、有人管事、有人负责”,杜绝挤占、截留、挪用种子储备专项经费行为的发生,对弄虚作假,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三要明确责任,做到保质保量。要实行合同管理,明确责权利,保证储备种子的落实。承储单位要强化质量控制,加强收储种子的精选加工与质量检验工作,杜绝不合格种子收储入库,储备期间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种子储存管理,确保种子质量稳定达到国家标准,并定期对种子质量进行抽检,建立健全储备种子技术档案。
四要加强检查监督,确保种子安全。各级农业部门要在每个年度的储备种子收购入库后,组织有关人员对储备种子的种类与数量进行检查验收。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省厅除做好本级储备种子验收外,还要对设区市储备的种子进行检查验收;设区市除配合省厅做好本级储备种子的验收外,还要组织对辖区县(市、区)储备种子的检查验收。在检查验收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造成后果的要进行通报,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各设区市要将辖区内应急种子储备情况在规定时间内报省种子总站,确保储备任务圆满完成,保障我省粮食生产安全。
(六) 抓住主业,盘活资源,加快良种场经济的发展。
一要抓住主业,确保良种场职能有效发挥。承担省市县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的良种场,要千方百计要做好试验示范工作;地处城郊以水田为主的良种场,要积极发挥窗口示范作用,围绕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建立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窗口基地,以辐射带动周边农民种植高、新、奇、优农作物新品种;地处山区以山地果园为主的良种场,要充分发挥果苗繁育的技术优势,树立良种名牌,做好果树果苗的繁殖育苗,并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多的优势,开展优质、无公害绿色果树高产配套技术研究,以提高产品品质,增加经济效益。有条件的良种场还要主动出击,加强与种子企业的合作开发,成为种子企业原原种、原种繁殖基地或制种基地,发展种子产业化经营。
二要盘活资源,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从人均占有资源来看,良种场具有较大的优势,那么如何盘活这些资源,是良种场发展的关键。为此,一要切实保护良种场土地资源。土地是良种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根据《福建省基本农田条例》规定,良种繁育基地的耕地应当列入当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受法律保护。非农业建设确需占用良种场耕地的,须经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和省政府有关非农业建设用地征用基本农田的审批制度执行,同时就近拨补与所占用耕地面积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作为补偿,以保证良种场正常生产试验,同时解决好干部职工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确保社会稳定。二要筑巢引凤,发展二、三产业。要积极争取资金,改善良种场外部投资环境,充分利用良种场闲置的仓库、猪场、厂房、杂地等引资招租,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场部收入。地处城郊、省道、国道边的良种场,要充分交通便捷的优势,引进外来资金,发展服务业,繁荣良种场经济。
三要加强管理,创新机制。“管理出效益”,良种场只有不断改革,创新管理机制,才能发展。一要减少场部管理开支。要科学合理定岗,减少场部管理人员,节约开支;二要公开招标,确定合理的承包基数。对内部职工土地承包,要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确定合理承包基数;对长期荒芜的土地要及时收回,引进种植大户承包,提高场部效益。引资招租项目,一定要坚持公开、公正、合理,增强场部实力;三要引进创新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一线承包,发挥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四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解决干部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2005年是我省实施“十五”种子工程的最后一年,全省种子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要进一步增强推进种子产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强化管理,齐心协作,团结拼搏,推动我省种业快速发展。
一、指导思想:
2005年我省种子工作要继续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建立新型种业体系为目标,重点实施粮食“丰产技术推广工程”,加快种子科技进步,切实加强种子管理,加快国有种子企业改革,推动我省种业快速发展。
二、目标任务:
1、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3000万亩,更新更换良种1000万亩。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同时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提出2005年品种区域布局意见,进一步提高我省优质、专用、抗病新品种的推广面积。
2、引进各类农作物优质、高效、专用新品种300个,其中蔬菜瓜类等大田园艺作物品种100个,鉴定筛选出30个适宜我省种植的后备新品种。
3、完成省级150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用种量储备,储备种子350万公斤,其中杂交稻种子76万公斤,常规稻种子260万公斤,普通玉米种子10万公斤,大豆种子4万公斤。市、县两级粮食安全应急种子储备工作要有新的进展。
4、每季度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各类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全年抽检300家种子企业1000份样品,并将抽检结果向社会公布,让农民购买放心种。同时与农业执法部门联合,在全省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整治活动,重点加强蔬菜种子质量的检查和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进一步规范种子市场,维护农民利益。
三、工作布置:
(一)开展新品种示范推广工程,进一步发挥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龙头作用。
1、组织实施粮食“丰产技术推广工程”,进一步提高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实施粮食“丰产技术推广工程”,大力开发推广高产、优质、专用粮食作物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是进一步提高我省粮食单产和品质,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产业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2005年,全省计划推广D奇宝优527、II优航1号等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300万亩。省站已把面积分解到各设区市。为做好该项工作,省站要求各级种子管理站,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粮食“丰产技术推广工程”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组织协调工程的实施。二要分解落实面积。把面积层层分解落实到县、乡、村。三要确定主推品种,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做好品种布局。四是创新推广机制。改变过去那种仅靠行政手段搞推广的做法,在粮食主产区和有条件的地方,选择一批核心农户(种粮大户)、收购粮食加工企业,建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核心农户(种粮大户)+粮食收购加工企业”的新模式,实行订单生产。省里计划重点抓25个示范县(市、区),要求每个县建立示范区2万亩,核心区0.2万亩。各设区农业部门也要建立10万亩的示范区,每个县要在主要乡镇建立辐射区,通过核心区带动示范区,示范区推动辐射区,全省形成了“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推广网络,促使“丰产技术推广工程”在全省全面辅开。
2、大力开发推广大田经济作物新品种,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要借助大力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时机,进一步拓展对台品种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台湾适合我省种植的名、特、优、新、奇各类农作物新品种。计划从境外引进毛豆、胡萝卜、大葱等出口创汇型大田园艺作物品种种子150万公斤以上,推广面积50万亩以上。充分挖掘我省地方品种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地方名特优大田园艺作物品种,重点抓好漳平西园苦瓜、永安飞桥莴苣、永定“六月红”芋子、新罗莲香1号莲藕等一批地方名特优品种的保纯、扩繁与开发推广工作,提升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做好优质、抗病油料作物新品种的推广,提高我省食用花生油品质,提升我省食用花生油的市场竞争力。
3、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做好新品种的推广,关键要做到良种良法一起推。从近两年来出现的种子质量纠纷案件看,有相当部分是由于农民不懂得科学种田造成的。为此,作为农业种子技术推广部门,我们有责任、有必要做好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的普及与推广。种子企业在销售农作物新品种种子时,特别是蔬菜、园艺作物反季节栽培的新品种,一定要向农民介绍新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及重点栽培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各级种子技术推广部门,也要通过电视、宣传栏、广播等公众媒体,向农民宣传新品种栽培技术。要举办各种形式农民新品种推广短期培训班,特别是有订单农业,要做好技术服务与指导工作,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二)切实加强种子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种业发展环境。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中,种业背负着重要的使命。加强种子管理,建立一个统一开放、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种子市场体系,是新时期种子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1、强化管理职能。种子管理体系是新型种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三年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我省种子管理体系已初步建成。目前已实行政企分开的种子管理站,要作为责任主体,在品种管理、种子质量、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市场管理和良种推广等方面,切实履行好种子管理职能,做到管理到位、服务到位、责任到位,确保农业种子生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要从种子产业管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安全稳定的高度来认识种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向当地财政争取种子工程建设资金,进一步开展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种子质量、市场监督管理等工作。尚未成立种子管理站的地方,要充分把握当前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尽快完成种子管理站的“三定”工作,并将原“三位一体”种子公司的资产划归种子管理站,保全种子事业资产。
2、加大品种管理力度。品种是种子科技创新的成果和结晶,是种业竞争的重要因素,品种管理是种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种子法》的实施,为育种工作注入极大的活力,种子市场空前活跃,新品种推广取得显著成绩。但在品种审定、品种权保护和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等方面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品种管理。
一要继续做好新品种引进试验鉴定工作。全省计划从省外、境外引进各类农作物优质、专用、高效新品种300个,其中大田园艺作物新品种100个,分别在全省九个引种观察圃和有关良种场进行引进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宜我省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推荐参加全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具有特色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也要加强适应性鉴定,尽量安排多点试验。
二要进一步完善品种审定、认定。要进一步完善品种审定认定制度,制订严格的品种审定认定受理条件,进一步完善品种试验点的田间基础设施和必备试验仪器设备,加强试验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牢固树立科学、客观、公正的品种试验人员职业道德。2005年计划组织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00个以上参加全省区域试验,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将实行统一的编号,统一试验方案,以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客观、公正,切实把好品种的市场准入关。组织20个以上新品种参加全省生产试验,计划审(认)定30个以上新品种应用于生产。
三要进一步加大品种权保护力度。近几年,受利益的驱动,品种侵权纠纷不断发生,已成为新时期种子管理的新问题。2005年省里将加大力度,采取以下措施切实加强对新品种权的保护:在《福建种业》信息网公布受保护的品种目录;在核发种子生产许可证时严格把关,保护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设立投诉电话,一旦发现品种侵权行为的,依法严厉查处。
3、强化种子质量管理。种子质量是种子价值的表现,种子质量出现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甚至波及社会稳定。
一要继续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由省种子总站负责制订全省种子质量抽检计划,各设区市具体实施。2005年计划以一、四季度为重点,做好春耕种子和冬种种子的质量监督。有条件的设区市,可及时将本辖区内种子质量抽检情况向公众媒体或以文件的形式对外公布,省里也将通过各种形式对外公布种子质量结果,监督企业,保护农民利益。同时做好2004年生产或调入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的的海南鉴定工作,做到组织到位、鉴定数据准确、及时、有效。
二要加快推行种子认证制度。标准、检测和认证是种子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九五”期间,主要以检测工作为主,抓检验体系建设,随着种子形势的不断发展,认证将成为最重要的质量管理手段,它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种子质量,增强种子企业竞争能力,也将带动质量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检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应继续做好种子认证试点工作,今年在原有试点基础上,增加六三种业为认证试点企业,增加认证品种数量和种子数量,扎扎实实做好这项工作。
三要加强种子质量检验机构的建设。2005年泉州、福州、南平市质检站要进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复审,省站将一如既往做好指导工作,力争复审通过。对到期的持证检验员进行复审考核。适时举办新检验员培训班,为管理部门和种子企业培养合格检验员或检验人员。继续积极申报质检分中心项目,并根据各地农业优势,侧重不同的检测项目,建设有特色的检测分中心,使我省检测分中心对本地区种子质量的监督检验发挥不同的优势。
4、切实加强种子市场管理。近年来,随着《种子法》的贯彻实施,种子市场愈趋活跃,市场发育总体是健康的。但是种子市场仍然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市场准入不严、有的地方种子管理不到位、品种未审先推、违法经营等,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反应强烈,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种子市场管理。
一要开展行政许可监督检查,严把市场准入关。据初步统计,我省已办证从事种子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体约129家,有些企业因经营不善已经倒闭,有些企业因重组而不复存在,但其生产经营许可证却未被注销。因此,要进一步清理整顿市场主体,严把市场准入关。各地要对已发放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核查,对不具备条件、弄虚作假、假冒伪劣经营的企业,要依法吊销生产经营许可证,净化市场主体。
二要开展种子专项整治。在种子生产、经营的关键时段联合农业执法机构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执法检查活动。检查内容包括:(1)是否生产、经营假劣种子;(2)是否按照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经营种子;(3)是否在生产种子前已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4)经营的种子其包装和标签是否规范,标签内容是否有套标、虚标现象;(5)是否按规定建立健全种子生产、经营档案;(6)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是否按规定备案;(7)是否经营、推广应当审定而未经审定通过的种子;(8)是否向种子使用者提供种子的特征特性、主要栽培措施、使用条件的说明与有关咨询;(9)是否有虚假宣传广告误导农民的现象;(10)政策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三要落实种子管理问责制。各级种子管理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担负起规范种子市场秩序的责任,层层制定责任制,把任务和责任分解到有关单位和个人。要及时掌握种子市场情况,检查督促,履行职责。按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统一要求,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种子市场监督管理中行动不力、不作为甚至乱作为,导致当地种子市场秩序长期没有改变的有关责任人,要追究领导责任。
(三)继续完善种子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种业发展基础。
2005年计划在省农科院植保所建设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品种病害鉴定检测中心,为新品种的抗病性鉴定及今后品种的布局与推广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继续建设中稻中试基地1个,完善主要农作物品种区试点10个。继续做好国家级种子储备库、国家级原种场项目的仪器设备招标、安装工作,争取项目尽快完工,并做好项目竣工准备验收。三明市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项目要尽快按照项目批复内容组织实施,确保项目如期完成。
(四)指导种子企业改革,增强种业发展活力。
发展现代种业,推进种业快速发展,希望在企业,关键在企业。
一是加快企业制度创新。在农业和种子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有种子公司曾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种子市场的开放,国有种子企业的改革已刻不容缓。国有种子企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企业置换性质,职工置换身份,加快企业改制步伐,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激活种子生产要素市场,推进育繁推销一体化的市场化进程,发展现代种子产业。
二要加快企业诚信建设。诚信是种子企业的生命,是推动种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种子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对种子企业来说,品种、品牌、诚信三者互为依存、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品种依靠科技创新获得,品牌通过质量、价格、服务、宣传创造,诚信则依托企业自律、道德规范、文化建设和法律约束等互作形成。加快诚信建设,就是要企业不违法经营、不制假售假、不侵权冒名、不唯利是图、不虚假广告、不违规违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打造诚信种业。
三要做好对种子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工作。各级种子管理部门要围绕种业发展的总目标,加强对种子企业的扶持和服务。要坚持扶持与监督、规范与引导、检查与指导、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管理方针,主动服务,创新管理,政务公开,为企业排忧解难。对于科研开发能力较强的企业,要给予品种选育、种子技术开发项目上的支持,以强化技术创新,促进快出成果;对于企业开发并经审定(认定)通过的优良新品种,管理部门要通过全省的良种推广体系,积极组织示范、展示,正面引导农民大面积种植,使种子企业在广大农民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五)突出抓好粮食安全应急种子分级储备落实工作,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一要争取支持,落实储备资金。各级种子管理站要根据省政府办公厅闽政办[2004]147号文件《转发省农业厅、财政厅关于福建省粮食安全应急种子分级储备任务调整方案的通知》的要求,明确本辖区、本级的种子储备任务,及时制定并向当地政府上报种子储备方案,积极争取将种子储备专项经费列入粮食风险基金预算安排,千方百计落实种子储备专项资金,确保种子储备任务的完成。
二要建章立制,加强规范管理。省厅计划与省财政厅一起,在《福建省省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制定粮食安全应急种子储备管理的实施细则,对种子的收储、调拨、转商和资金的预算、管理、使用等作出具体规定,确保“有章可循、有人管事、有人负责”,杜绝挤占、截留、挪用种子储备专项经费行为的发生,对弄虚作假,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三要明确责任,做到保质保量。要实行合同管理,明确责权利,保证储备种子的落实。承储单位要强化质量控制,加强收储种子的精选加工与质量检验工作,杜绝不合格种子收储入库,储备期间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种子储存管理,确保种子质量稳定达到国家标准,并定期对种子质量进行抽检,建立健全储备种子技术档案。
四要加强检查监督,确保种子安全。各级农业部门要在每个年度的储备种子收购入库后,组织有关人员对储备种子的种类与数量进行检查验收。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省厅除做好本级储备种子验收外,还要对设区市储备的种子进行检查验收;设区市除配合省厅做好本级储备种子的验收外,还要组织对辖区县(市、区)储备种子的检查验收。在检查验收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造成后果的要进行通报,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各设区市要将辖区内应急种子储备情况在规定时间内报省种子总站,确保储备任务圆满完成,保障我省粮食生产安全。
(六) 抓住主业,盘活资源,加快良种场经济的发展。
一要抓住主业,确保良种场职能有效发挥。承担省市县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的良种场,要千方百计要做好试验示范工作;地处城郊以水田为主的良种场,要积极发挥窗口示范作用,围绕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建立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窗口基地,以辐射带动周边农民种植高、新、奇、优农作物新品种;地处山区以山地果园为主的良种场,要充分发挥果苗繁育的技术优势,树立良种名牌,做好果树果苗的繁殖育苗,并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多的优势,开展优质、无公害绿色果树高产配套技术研究,以提高产品品质,增加经济效益。有条件的良种场还要主动出击,加强与种子企业的合作开发,成为种子企业原原种、原种繁殖基地或制种基地,发展种子产业化经营。
二要盘活资源,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从人均占有资源来看,良种场具有较大的优势,那么如何盘活这些资源,是良种场发展的关键。为此,一要切实保护良种场土地资源。土地是良种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根据《福建省基本农田条例》规定,良种繁育基地的耕地应当列入当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受法律保护。非农业建设确需占用良种场耕地的,须经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和省政府有关非农业建设用地征用基本农田的审批制度执行,同时就近拨补与所占用耕地面积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作为补偿,以保证良种场正常生产试验,同时解决好干部职工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确保社会稳定。二要筑巢引凤,发展二、三产业。要积极争取资金,改善良种场外部投资环境,充分利用良种场闲置的仓库、猪场、厂房、杂地等引资招租,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场部收入。地处城郊、省道、国道边的良种场,要充分交通便捷的优势,引进外来资金,发展服务业,繁荣良种场经济。
三要加强管理,创新机制。“管理出效益”,良种场只有不断改革,创新管理机制,才能发展。一要减少场部管理开支。要科学合理定岗,减少场部管理人员,节约开支;二要公开招标,确定合理的承包基数。对内部职工土地承包,要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确定合理承包基数;对长期荒芜的土地要及时收回,引进种植大户承包,提高场部效益。引资招租项目,一定要坚持公开、公正、合理,增强场部实力;三要引进创新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一线承包,发挥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四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解决干部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发表评论】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相关信息
·明年农民该种啥 (2006-9-20)
·新形势下中国种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06-8-30)
·论中国种子企业的兼并与联合 (2006-8-30)
·中国种子产业形势和前景 (2006-8-30)
·我国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种子产业化 (2006-8-30)
·我国应打造民族种业“航母” (2006-8-30)
·蔬菜种子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06-8-30)
·农民对今秋麦种供应有“四盼” (2006-8-30)
·明年种子企业与行政部门“分家” (2006-8-30)
·安徽马鞍山种子上涨 化肥下降 农药持平 (2006-7-17)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栏目导航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B2B
2004-2009©版权所有:农资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