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中心 >> 种子市场 >> 正文
国内化肥市场每日走势评述
国内尿素市场动态简报
澳大利亚种子企业管理情况
http://www.ampcn.com 2005-6-10 13:26:16 浏览:

近年来,先后组团赴澳培训、考察,学习和借鉴了澳大利亚种子加工和检验技术、良繁体系建设和种子政策法规以及种子公司企业化管理的经验,学员们收益匪浅。


    1 澳大利亚种子行业情况

    1.1 种子企业类型


    一是私营种子公司,由家庭内部各成员拥有。但并不一定是小企业,其中很多是年利润上千万澳元的大型企业。如索勒克特种子公司,其种子出口十多个国家,年收入1500万澳元。二是农民与农民结合的合作社种子公司,一般由地区农民合作生产,并主要为本区域农民服务。三是社会股份种子公司,在交易所股份上市,为社会股东所拥有。它们一般为国际一些跨国种子公司控股。如,太平洋种子公司由英国Zeneca Seeds跨国公司控股;农业种子公司为法国利马格兰种子公司控股。它们都按公司法注册,在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商业活动平等竞争。近年来发展趋势大致有三:一是朝着集中的大型化公司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小型公司如不能很快发展壮大,就难以生存。同时,大型公司把生产加工集中起来,可以充分利用其设施、设备能力。如其设在图文巴市的太平洋种子公司加工仓储中心,加工的种子销往20多个国家,年利润3000多万澳元。二是公司逐渐形成一个或几个作物种子的生产和市场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各展所长。三是国际化,与大型跨国种子公司合资、合作或控股。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新品种和更广阔的市场。


    1.2 新品种来源和推广


    种子公司获得新品种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购买科研单位育成的新品种的生产销售权。一旦新品种育成,育种单位就登报宣传,介绍该品种的农艺形状、产量等,并以招标形式向外界发布信息。种子公司向育种单位投标,中标者购买该品种的种子生产销售权,并每年给育种单位一定比例的转让费(一般为利润的10%)。这种有偿转让方式是20世纪80年代实行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后出现的,育种者每年获得新品种转让费并受法律保护。育种科研单位主要有联邦政府的科研机构、各州政府的科研机构(DPI)和农业院校。二是实力雄厚的种子公司设有育种机构,自己选育新品种。如太平洋种子公司有一个几十公顷的育种场,自己培育的新品种占公司经营品种数量的50%以上。三是种子公司资助科研单位的育种计划,并获得育种成果。一般是种子公司根据市场需要,从科研单位的育种计划中寻找合适的育种项目,在整个育种期间给予财务资助。新品种由该种子公司生产销售,所有权属该种子公司和科研单位,转让费由公司和科研单位按一定比例分成。


    1.3 种子质量检验和控制系统


   企业内部控制 种子质量是种子公司的信誉和立足点,一旦发生事故,种子公司往往赔得倾家荡产。因此,各种子公司都很重视控制种子质量,采取严格的全过程规范化质量控制程序。如太平洋种子公司共有种子质量技术人员10人,他们在种子田间生产时,分区包片向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并作质量检查。公司设有自己的检验室,有检验人员4人,采取国际种子检验标准(ISTA)对公司收购后加工、仓储、销售过程中的种子随时进行检验。采取的内检标准高于国际标准。不合格的种子随时加工或转商。加工合格的种子在仓储中,每隔6周重新抽样检验一次,如发芽率降至公司最低标准即转商。企业内部控制是澳种子行业质量控制的核心。


    社会控制 政府种子检验站是国际种子检验协会成员,采用ISTA标准和程序,检验后签发的ISTA检验证在国际、国内均通用。政府控制 采用种子质量真实性标签制度,属商业法管理范畴。如消费者购买的种子质量不真实,可与公司协商;协商不成,可向法庭起诉,法庭依据检验结果裁判。 1.4 种子行业宏观管理系统政府管理 澳政府政策是民间能做的尽量民间做,政府只是制定政策和起监督作用。昆士兰州政府过去包揽了种子行业的许多事,设有育种研究所、种子检验室、认证办公室、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种子植物检疫站等。现在政府基本上退出了直接管理。种子协会 在政府退出直接管理的同时,行业的很多管理职责落到种子协会(民间组织)。种子协会在各地区设有分会,负责联络协调该地种子行业事务。协会内部还设有一些专业技术小组,负责组织研究解决各种技术问题。种子协会靠收会费维持,除全国种子协会主席和秘书长是专职人员外,其他均兼职。种子协会代表种子行业与政府协商对话,对政府制定种子行业政策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2 现代种子企业管理方法


    2.1 现代种子企业应具备的条件公司内部结构 总经理1人,下设生产部经理、市场部经理、人事部经理和科研发展部经理各1人,其他为第一线工作人员。其特点是层次少,号令畅通,尽量减少信息传递环节失真和扯皮。管理人员少,一线人员多,总经理和部门经理均不设副职。把消费者当作公司成员对待。经营思想 经营目标由原来以追求利润为中心转向通过向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而占领市场获得利润。各项活动均将为消费者服务放在首位。顾客是真正的上帝。目标明确,个人动力大,工作热情高。经理素质 总经理和部门经理必须具备以下能力:善于和勇于让下级知道某项期望结果;对某事发展动态能提出预期走向;能鼓励职工提建议,而不压制见解;对每项工作关键进行解释和说明,不断提醒职工按要求完成;对职员的知识、技能、能力作出全面评价,以人尽其才;能鼓励职工技术革新,提供培养和深造的方便,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公司效力。


    2.2 企业管理方法


    市场调查 包括宏观环境和公司在市场中的位置两方面。其中宏观环境一般是:人口因素:人口在某一地区的增减,集中或分散,对公司的市场可能是机会或是威胁。经济因素:人均收入的增减,货款方便程度,关系到购买力和生产规模。生态因素:注意不同生态环境下商品销售趋势。技术因素:现代产品国际、国内生产工艺变化,公司生产工艺所处位置。政治因素:国家法律对某一商品有什么限制或促进作用。文化因素: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作分类分析。公司在市场中的位置包括以下:市场:调查公司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大小。消费者:调查消费者对公司产品的信誉、价格、服务方面的要求,研究发展适应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类型。竞争者:同类产品竞争者数量及能力强弱。中间商:中间商可推销一个公司的产品,也可推销另一个公司的产品,了解中间商对公司的态度及推销能力。优势商品类型:公司哪些商品在市场上受消费者欢迎,明确主体商品,同时优先注重开发潜在商品。SWOT分析方法 该公司与同类公司的优势或劣势、机会或威胁分析的英文缩写,是公司所处地位与发展方向的有效分析方法,起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的作用。优势和劣势分析是对公司现状的分析,属于内部环境分析,一般采用1~10打分制,1分最差,10分最好。然后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如对某一品种种子,可分析其质量、产量、商标、服务等内容。分析机会和威胁分析,是对外部环境给公司带来的机遇或威胁分析。机会分析是一种创造性分析,关系到能否并发现抓住机会,开拓市场的大事。着重在两方面:一是自然因素带来的机会。如某地区发生灾害对另一地区种子公司的种子销售,可能就是一种机遇;二是社会因素。如国家政策变化,人们生活水平变化等,对某公司可能带来的机会。又如竞争对手出现了产品质量问题,对某公司也会创造机会。威胁分析从5个情况:新加入同类竞争者;替代产品;中间商态度;消费者的反应;竞争对手势力. 企业计划 包括生产、营销、财务等。还包括中长期和一年短期计划。长期计划重点放在发展目标和实际策略上。短期计划则具体安排一年的工作项目、任务等。根据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市场份额,安排生产符合需要产品的数量、质量。一般考虑以下方面:生产能力;生产期限;原材料;产品质量控制系统;人力资源。财务计划必须考虑到公司现行的财务执行情况,详述资金输入可能产生的结果,要能保证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制定计划程序:检查企业前3年的财务情况,利润和亏损情况;详细分析利润和投资的关系;分析各种可能影响计划的因素;公司运作所需资金总额及来源;每一阶段公司利润及亏损情况;现金平衡设计;资金平衡设计;损益分析。销售计划是从组织商品生产到一次流通结束,是公司生产利润的过程。从商品获取利润必须依靠市场作用。围绕市场需考虑商品质量、价格、促销、交货地点等。

    3 几点体会

    种子公司应充分重视和提高商品质量,尤其信誉,并以此调动职工的自觉性和原动力。应牢固地树立以消费者为轴心,把消费者作为公司的一部分,才不会出现坑害消费者的短期行为。实行规范化,一切以市场受驱动,建立在科学分析、民主讨论基础上,不违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减免失误。领导班子精悍,经理素质高,管理层次少,公司一般直接管理的只有二个主要层次,即总经理与部门经理,几乎没有副职,避免人浮于事,互相扯皮。培训风气浓。公司鼓励职工参加培训,要求职工每年提出自己的培训计划。对表现好的职工还送出国去学习培训。尤其注重用人、育人、留人
 
 

【发表评论】 打印本文】 【关闭本页】 【

相关信息
·明年农民该种啥 (2006-9-20)
·新形势下中国种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06-8-30)
·论中国种子企业的兼并与联合 (2006-8-30)
·中国种子产业形势和前景 (2006-8-30)
·我国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种子产业化 (2006-8-30)
·我国应打造民族种业“航母” (2006-8-30)
·蔬菜种子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06-8-30)
·农民对今秋麦种供应有“四盼” (2006-8-30)
·明年种子企业与行政部门“分家” (2006-8-30)
·安徽马鞍山种子上涨 化肥下降 农药持平 (2006-7-17)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栏目导航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B2B
2004-2009©版权所有:农资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