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首页 >> 科技频道 >> 种子行业标准 >> 正文
 

无公害玉米生产技术规程(吉林省)

(发布日期:2005-4-12 10:24:00)
浏览人数:
B22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 T994——2002







无公害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Rules for production technique of pollution-free maize




2002-12-20发布           2002-12-20实施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前  言


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规口。

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卫平 邹 琦 张志才 曹凤臣 廖宇飞 张 琳



DB22/ T994——2002

无公害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无公害玉米产量构成及生产过程的选地整地、选用品种、种子处理、播种、种植密度、施肥、田间管理与收获。

本规程适用于吉林省玉米栽培技术水平较高的中部平原地区及东、西部玉米主产县(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构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l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394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玉米无公害生产技术

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产地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3095、GBl5618要求,并按NY/T394、NY/T393要求合理使用肥料和农药,产品中农药、重金属、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有害微生物的残留,符合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环节最大限度地控制化肥用量,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同时,防止收、贮、销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4产量构成与生育进程

DB22/ T994——2002

4.1 产量构成

4.1.1 穗数:耐密型品种公顷收获穗数5.0—6.5万穗,平展型品种公顷收获穗数:4.0—4.5万穗。

4.1.2 粒数:平均每穗500—700粒。

4.1.3 粒重:千粒重340—400g。

4.2 生育指标

4.2.1 出苗期:5月20日前出齐苗。

4.2.2 拔节期:6月20日前进入拔节期。

4.2.3 抽丝期:7月20—27日抽齐丝。

4.2.4 成熟期:9月25日达到生理成熟。

5选地与整地

5.1 选地 选择土壤PH6.5—7.0,有机质含量>1.5%,全氮>0.05%,速效磷(P2O5) >20mg/kg,速效钾>120 mg/kg,耕层深度大于20cm,保水保肥,排水条件较好的中、上等肥力的地块,以黑土、黑钙土、淡黑钙土、冲积土和厚层草甸土等土壤为好,同品种连作周期不超过两年。

5.2 整地

5.2.1 秋翻秋整地 二到三年轮翻一次。前作收获后,及时灭茬施肥秋翻,做到根茬翻埋良好,耕深18—25cm,耕后及时耙、压,注意保墒,

在秋季达到可播种状态。

5.2.2 秋翻春整地 秋翻地,待土壤化冻15cm左右时,就要耙、耢、起垄、镇压,达到待播状态。

5.2.3 低洼地块 最好是秋打垄,便于晒垡散水。

5.2.4 顶浆打垄:春季土壤化冻15cm深时,在已清除根茬的地块上实行三犁成垄,深施底肥,随打垄、随镇压,以待播种。

6选用品种及种子处理

6.1 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选用经国家和省种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生育后期保绿期长的优良品种,水肥条件好的地块以耐密和半耐密型品种为主。

6.1.1 5—9月份≥10℃的活动积温3000℃左右,降水量450—550mm的中部地区,应以中晚熟耐密型品种为主,搭配中晚熟和晚熟稀植型品种及晚熟耐密型品种。品种可选用四密21、四密25、吉单209、吉新203、吉单257、吉单28、吉单136、吉单29、吉新201、西单2等品种。

6.1.2 5—9≥10℃的活动积温2850℃左右,降水量550mm左右的地区,应以中熟耐密型品种为主,搭配中熟和中晚熟稀植型品种及中晚熟耐密型品种。品种可选用四密21、四密25、吉单

DB22/ T994——2002

156、吉单342、吉单136、吉新203、吉新201、吉单321等品种。

6.1.3 5—9≥10℃的活动积温3000℃左右,降水量约380—450mm有灌水条件的西部产区,应以中晚熟耐密型品种为主,搭配中晚熟和中熟稀植型品种及中熟耐密型品种。品种可选用四单72、吉单180、吉单156、四密21、吉单209、吉新201、吉单321、四单105等品种。

6.1.4 5—9≥10℃的活动积温2700—2800℃,降水量600mm左右的东部产区,应以中熟耐密型品种为主,搭配中晚熟和中熟稀植型品种及中晚熟耐密型品种。品种可选用四密25、四单19、吉单141、四密21、吉


单46、吉单156、吉单209等品种。

6.1.5 5—9≥10℃的活动积温2500—2600℃,降水量600mm左右的东部半山区,应以早熟、中早熟耐密型品种为主,搭配中早熟稀植型及耐密型品种。品种可选用吉单109、吉单103、吉单77、白山3、吉单27、白山4、四早6及相应熟期的品种。

6.2 种子质量 种子选用经国家和省种子审定部门通过并符合标准、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质种子。

6.3 种子处理

6.3.1 试芽:播种前15d进行一次发芽试验。

6.3.2 晒种:播种前3—5d选无风晴天把种子摊开在干燥向阳处晒2—3d。

6.3.3 种子包衣:播种前用选用通过国家审定登记附和绿色环保标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防治地下害虫及丝黑穗病。

6.3.4.1 浸种催芽:采用催芽播种的,当种子拧嘴露白时摊开阴干后播种。

6.3.4.2 药剂拌种;对易感丝黑穗病的品种,用烯唑醇或三唑酮类农药拌种。如果采取催芽拌种,要在浸种后拌匀药再催芽。

7播种

7.1 种植形式

7.1.1 清种:这是全省大面积玉米生产田最基本、最主要的种植方式。

7.1.2 间作: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可将玉米与小麦、马铃薯等矮棵作物以3:1或4:1或6:2的比例进行间作。

7.2 播种期:当土壤5cm处地温稳定通过6—8℃、土壤耕层含水量在20%左右,即可开犁播种。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8%时,可在地温稳定通

过5℃时抢墒播种。5—9月份≥10℃的活动积温在2900℃以上的地区,最佳播种期为4月15—25日;5—9月份≥10℃的活动积温在2700—2900℃的地区,最佳播种期为4月20日—30日,最佳播种期要随春季土壤墒情适当调整,干旱年提前3—5d,多雨年推迟3—5d,以确保全苗。

7.3 播种方法

7.3.1 机械播种:中部产区要扩大机播面积,采用BZ—6型播种机平播或2BF型单体机垄

DB22/ T994——2002

上播种,播深2—5cm,做到播种深浅一致,覆土均匀,当土壤含水量不足18%而抢墒播种的,采取

深开沟,浅覆土,重镇压,一定把种子播到湿土上。

7.3.2 刨埯坐水种:西部半干旱区要采用这种播种方法。

7.3.3 镇压:播后最好采用IYM苗眼镇压器镇压。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8%时,镇压强度为600—800g/cm2,土壤含水量在22—24%时,镇压强度为300—400g/ cm2。

7.4 播种量

7.4.1 机械播种,公顷播种量35—45kg。

7.4.2 刨埯种,公顷播种量30—35kg。

8种植密度

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与施肥水平、种植形式等确定种植密度。水肥充足、株型收敛、小穗型品种宜密;水肥条件差、株植繁茂、大穗型品种宜稀。

8.1 高肥地块

8.1.1 清种:植株收敛、耐密型品种,公顷保苗为5.5—6.5万株;植株繁茂、平展型品种,公顷保苗4.2—4.5万株。

8.1.2 间种:应增加玉米种植行上的密度。即2:1间种的玉米行上种植密度比该品种清种增加50%;3:1的增加35%;4:1的增加30%。小麦

播幅以35cm左右为宜,保苗密度为450—500万株。

8.2 中肥地块

8.2.1 清种:植株收敛、耐密型品种,公顷保苗为5.2—6.0万株;植株繁茂、平展型品种,公顷保苗3.9—4.2万株。

8.2.2 间种:同高肥间种的种植密度。

9 施肥

施肥以增施有机为主,化肥施用应附和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所使用氮肥均为非硝太氮肥、所使用钾肥均为不含氯钾肥。

9.1 高肥地块

9.1.1 底肥:公顷施优质农肥25—30m3, N:50—60kg, P2O5:70kg, K2O:30kg。化肥混匀后结合整地深施于耕层。农肥(根茬、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或腐熟还田)结合秋翻地或整地起垄一次施入。(下同)

9.1.2 口肥:公顷用纯N:2—9kg,P2O5:5—25kg,K2O:15kg,ZnSO4:15kg混合施入种床,做到种肥隔开,防止烧种烧苗(下同)。

9.1.3 追肥

DB22/ T994——2002

9.1.3.1 追肥用量:公顷追纯N150—160kg。

9.1.3.2 追肥时期和方法,高肥地块可在6月底至7月上旬玉米大喇叭口期。追肥方法为刨坑深追和垄沟深追。刨坑深追肥部位应在距植株根10—15cm处,追肥深度为12—15cm(下同)。

9.1.3.3 后期补肥:玉米后期如脱肥,用1%尿素溶液加0.2%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洒。如喷洒后4小时遇雨需重喷一次(下同)。

9.2 中肥地块

9.2.1 底肥:公顷施优质农肥25—30m3,纯N:50kg,P2O5:75kg,K2O:35—40kg。

9.2.2 口肥:公顷用纯N:13.5kg,P2O520—25kg,K2O15kg,ZnSO415kg。

9.2.3 追肥

9.2.3.1 追肥用量:公顷追纯N140—150kg。

9.2.3.2 追肥时期和方法:追肥时期约为6月20日。追肥方法同上。

9.2.3.3 后期补肥:同上。

10田间管理

10.1 查田补种:播种后10d每隔5d进行一次查种、查芽,对坏种、坏芽的应及时催芽坐水补种。

10.2 化学除草 用莠去津类胶悬剂和乙草胺乳油(或异丙甲草胺)混合,对水在玉米播后苗前土壤较湿润时进行土壤喷雾。干旱年份或干旱地区,土壤处理效果差,用莠去津类乳油对水在杂草2—4叶期进行茎叶喷雾。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在较干旱时使用高剂量,反之使用低剂量,苗带施药按施药面积酌情减量,施药要均匀,做到不重喷,不漏喷,不能使用低容量喷雾器及弥雾机施药。玉米与其它敏感作物间作地块禁用。

10.3 间、定苗:幼苗3叶期间苗,4—5叶时定苗。留大苗、壮苗、齐苗,不要求等距,但要按单位面积保苗密度留足苗,可多留一成苗,留作追肥前去掉弱、小、病、杂苗时备用,以保证定足苗。

10.4铲趟

10.4.1 铲前深趟一犁:除免耕地块外,当幼苗长到2—3叶时,进行铲前深趟一犁,深度20—25cm。

10.4.2 三铲三趟:及时铲趟,做到三铲三趟,搞好田间管理,雨季前拿大垄。

10.5 病、虫害防治

10.5.1 花白苗:5月中、下旬(6叶期前)发现病株,用0.3%的硫酸锌溶液喷洒1—2次。

10.5.2 粘虫: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如平均每株有一头粘虫,

用氰戊菊酯类乳油对水喷雾防治,还可用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把粘虫消灭在三龄之前。

10.5.3 玉米螟:7月上、中旬每公顷释放22.5万头(分两次、间隔5—7天)赤眼蜂,将螟虫消灭在孵化之前;设置高压汞灯诱杀成虫。

DB22/ T994——2002

10.6 促早熟

10.6.1 去雄:当雄穗抽出1/3长时,每隔一行或两行去一行雄穗,严防带顶叶。

10.6.2 站秆扒皮晾晒:在低温年份,中晚熟或晚熟品种腊熟(抽丝50—55d)后,要站秆扒开玉米果穗苞叶,促进籽粒降水。

11收获

玉米生理成熟后7—10d为最佳收获期,一般为10月5日左右,收获后玉米要及时扒皮,上站子(小站子或长站子)促脱水。



———————————————

编制说明

一、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由于工业“三废“、城镇垃圾尤其是化学农药及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使用等对玉米生长环境的影响,对玉米生产造成了一定污染,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一定威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特别是加入WTO后客观现实要求我们提高玉米生产质量、发展绿色玉米生产、尽快使玉米生产质量达到国际质量水平已迫在眉睫。因此,研究制定吉林省无公害玉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规范我省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无公害玉米生产的质量管理,对发展我省玉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二、各项技术指标确定的主要依据

本标准各项指标的确定,是在国家现有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以控制和减轻对人体及牲畜有害污染物质在其农副产品中残留为重点,参照其它作物的相应标准和多年来玉米病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成果,结合我省绿色玉米生产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主要参考依据有:《绿色食品生产指南》、《绿色食品产地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等。本标准的各项指标既参照了国内现有标准,又结合了我省生产实际,使其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有关技术准则的说明

本标准规定了我省无公害玉米生产的产地标准以及栽培技术要求,特别是根据国家对绿色食品的产地环境技术要求发及农药、化肥使用准则的规定,结合我省近几年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治经验,提出了吉林省无公害玉米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要求,这将有助于我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规范化操作与管理,指导玉米生产的无公害栽培,从而减少乃至杜绝化肥、农药中有害物质对玉米的污染,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经济及社会效益预测

如按本技术规程实施,一是每公顷产量可与普通玉米持平,单价可比普通玉米高0.04元/kg,平均产量9000kg/ha,计算每公顷增收360元,的经济效益;二是生产无公害玉米产品可增强我国玉米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进而占领国际市场;三是杜绝有害物质对人、畜的危害,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们的生活与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关信息

版权声明

1.本栏目为纯公益性栏目,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若单位或个人不同意刊载您的信息请速与本站联系, 我们将尽快按您的要求修改或删除。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农资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为资料提供者和原作者所有。

3.本站不保证为向用户提供便利而设置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371-63563137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栏目导航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B2B
2004-2009©版权所有:农资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