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首页 >> 科技频道 >> 植保技术 >> 正文
 

麦叶蜂的发生与防治

(发布日期:2005-2-22 8:59:37)
浏览人数:
中文名称:麦叶蜂

  英文名称:wheat sawfly

  中文别名:齐头虫、小粘虫、青布袋虫

  拉丁学名:小麦叶蜂(Dolerus tritici Chu)和大麦叶蜂(Dolerus hordei Rhower)

  分布区域:长江以北麦区

  形态特征:成虫 体长8~9.8毫米,雄体略小,黑色微带蓝光,后胸两侧各有—白斑。翅透明膜质。卵 肾形扁平淡黄色,表面光滑。幼虫 共5龄,老熟幼虫8毫米,圆筒形,胸部粗,腹部较细,胸腹各节均有横绉纹。蛹 长9.8毫米,雄蛹略小,淡黄到粽黑色。腹部细小,末端分叉。大麦叶蜂,各虫态基本与小麦叶蜂相似,只成虫中胸黑色,盾板两侧赤褐色。

  为害作物:大麦、小麦。

  为害症状:麦叶蜂以幼虫为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成缺刻,重者可将叶尖全部吃光

  分类属性:膜翅目,锯蜂科

  发病特点:麦叶蜂在北方麦区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土中20厘米深处越冬,翌年3月气温回升后开始羽化,成虫用锯状产卵器将卵产在叶片主脉旁边的组织中,成串产下。叶面上出现长2厘米,宽l厘米突起。每叶产卵1~2粒或6—7粒。卵期10天。幼虫有假死性,1一2。龄期为害叶片,3龄后怕光,白天伏在麦丛中,傍晚后为害,4龄幼虫食量增大,虫口密度大时,可将麦叶吃光,一般4月中旬进入为害盛期。5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入土作茧休眠至9、10月才脱皮化蛹越冬。麦叶蜂在冬季气温偏高,土壤水分充足,春季气温温度、土壤湿度大适其发生,为害重。沙质土壤麦田比粘性土受害重。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在种麦前深耕时,可把土中休眠的幼虫翻出,使其不能正常化蛹,以致死亡,有条件地区实行水旱轮作,进行稻麦倒茬,可消灭危害。
  药剂防治:每亩用7.5%敌百虫粉3-4斤,早、晚进行喷撒。
  人工捕打:利用麦叶蜂幼虫的假死习性,傍晚时进行捕打。
 
  常用药剂: 敌百虫  高效氯氰菊酯  吡虫啉 

相关信息

版权声明

1.本栏目为纯公益性栏目,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若单位或个人不同意刊载您的信息请速与本站联系, 我们将尽快按您的要求修改或删除。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农资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为资料提供者和原作者所有。

3.本站不保证为向用户提供便利而设置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371-63563137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栏目导航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B2B
2004-2009©版权所有:农资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