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首页 >> 科技频道 >> 植保技术 >> 正文
 

“三夏”植保技术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2022-6-14 16:56:18)
浏览人数:
“三夏”即将到来,抓好“三夏”期间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是确保夏粮稳产,秋粮丰收的关键。现根据“三夏”期间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趋势,提出植保技术指导意见。
一、病虫发生情况及趋势
当前,小麦生产已进入末期,春玉米、大豆正值苗期,根据全市病虫监测点监测,预计“三夏”期间本市玉米病虫害总体轻发生,大豆病虫害偏轻发生。受高温少雨影响,夏玉米重点关注地下害虫、玉米螟、蓟马、粘虫、褐斑病等苗期病虫害,春玉米重点关注玉米螟、粘虫、棉铃虫、褐斑病等病虫害。大豆田虫害重于病害,重点关注草地螟、棉铃虫、银锭夜蛾等害虫。5月底至6月初,延庆昆虫雷达监测点监测到多次草地螟迁入峰,北部大豆田应加强草地螟幼虫监测。
二、防治技术措施
一是“源头”控制,严防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三夏”期间,市、区植保机构要加强对外阜进京小麦收割机的疫情检查和除害处理工作,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的入侵与传播扩散。对于秋播各品种小麦的种子,要做好产地检疫和室内检测工作,确保小麦种子安全达标。
二是“监”、“防”结合,防止重大病虫暴发成灾。各区要做好二代粘虫的监测与防治工作,明确重点防治地块,提早压低虫口基数,对于玉米苗期百株虫量大于5头的地块应及时防治,低龄幼虫可选用5%氟虫脲乳油50~75毫升,或25%灭幼脲悬浮剂30~40毫升,或20%除虫脲悬浮剂5~10毫升,对水50千克均匀喷雾防治。针对地下害虫小地老虎,药剂防治可选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亩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40%氯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亩喷雾;也可选2.5%溴氰菊酯乳油90~100毫升,或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0毫升加水适量,喷拌细土50千克配成毒土,每亩20~25千克顺垄撒施于幼苗根标附近。目前,草地螟成虫已进入产卵期,各区要加强监测,定期开展田间成虫踏查和卵量、幼虫数量普查,对于虫口密度较大的田块、沟边杂草区域要及时组织开展防控工作,降低后期害虫危害风险,药剂防治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等。针对苗枯病,药剂防治可选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者20%三唑酮1000倍,连续喷雾2次,每次用药间隔7天左右。
三是药剂包衣,降低玉米播后病虫发生风险。药剂包衣具有控制种传、土传病害,防治多种害虫的作用,可以防治玉米苗枯病、丝黑穗病、黑粉病、耕葵粉蚧、地下害虫、蚜虫、蓟马等多种病虫害。种子包衣技术就是将杀虫剂、杀菌剂等均匀包裹于种子表面,形成一层光滑、牢固的药膜,随着种子生长,药剂传导至作物各部位,从而达到防病杀虫的目的。“三夏”期间,各区要抓住夏玉米播前防控的关键阶段,结合本区域病虫害发生特点,选择杀虫剂、杀菌剂包衣的种子,从源头上降低后续病虫发生风险。
四是“封”、“杀”结合,确保玉米田杂草防除到位。夏玉米要重点推广“封杀”技术,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将土壤封闭处理除草剂与触杀型除草剂复配施用,一次施药达到土壤封闭与杀灭明草的作用。针对春玉米杂草较多地块,可在玉米3-5叶期(杂草2-3叶期),推广“茎叶”处理除草技术,如喷施4%烟嘧磺隆等除草剂。
三、工作要点
(一)加强病虫草害监测预警
各区植保部门要做到定期监测,准确掌握病虫草害发生动态,按时上报病虫周报,及时发布病虫草害发生信息,为领导决策与科学防控提供支撑。尤其是针对草地贪夜蛾、粘虫、草地螟、蝗虫等重大病虫害,要尽全力做好监测和预报工作,确保防治工作及时有效。
(二)大力开展防治技术指导与培训
各区要依托全科农技员、电视、广播、短信、微信、信息简报、技术明白纸、服务热线等平台,大力开展防治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工作,及时向农民传递病虫草害发生情况与防治技术要点,不断提高农民的防治技术水平,确保各项技术的到位率与准确率。
(三)积极推进专业化防治服务
加强对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的规范和管理,为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和相应服务。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探索推广全程承包等多种形式的统防统治服务,鼓励和引导服务组织扩大服务范围,提升病虫防治效果、农药利用率和统防统治覆盖率。
(四)加强完善市区与部门间联动机制
市区两级及各相关部门要加强联动机制,确保“三夏”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植保部门和农机监理部门应联合做好外阜进京小麦收割机的疫情检查和除害处理工作;市、区植保部门要做好小麦品种危险性有害生物的联合检查工作,确保秋播小麦安全可用;市、区农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药市场的联合检查工作,严厉打击各类制售假劣农药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北京市植物保护站

相关信息

版权声明

1.本栏目为纯公益性栏目,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若单位或个人不同意刊载您的信息请速与本站联系, 我们将尽快按您的要求修改或删除。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农资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为资料提供者和原作者所有。

3.本站不保证为向用户提供便利而设置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371-63563137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栏目导航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B2B
2004-2009©版权所有:农资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