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农资网
 文 章 阅 读
 
信 息 检 索
 
理性看待中美贸易不平衡

更新时间:2003/8/20 13:09:49  文章来源:中国农资网 浏览次数:5857
 
    中美两国贸易产品的各自优势,充分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美两国之间并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竞争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关系 

  按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今年上半年,中美贸易额达到564亿美元,中方贸易顺差234.5亿美元,比去年同比增长32%。按美国商务部的统计,今年1-5月,美中贸易额达到651.2亿美元,美方贸易逆差为439.8亿美元,比去年同比增长27%。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凸显,再次引起了美国各界的高度重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正在逐渐成为影响未来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最重要经济因素。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国贸易发展出现不平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既是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本身经济的发展特点决定的,也是由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分工所决定的。由于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外在表现,是各国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配置方式,所以必须结合中美两国各自的整体经济状况以及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地位的动态变化来考察这种东向贸易和西向贸易所导致的不平衡关系。 

  中国外贸特点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在纺织、服装、玩具、皮靴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出口方面具有比较大的国际竞争优势,所以中国对美出口的产品中70%以上属于“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出口和进料加工装配出口,即所谓的加工贸易出口。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出口商品中包括了相当一部分为出口而进口的商品。 

  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显示,中国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出口主要市场则为美、日、欧国家。表面上看,中国从对美加工贸易出口中获取了较大的顺差,但实际上中国仅赚取很少一部分加工费而已。另外,由于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中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增长点,中国赚取的少量加工费也被外商所分享,中国实际获取的利润进一步减少。因此,所谓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背后却隐藏了美国企业的巨额隐性收益。 

  中美贸易中的转口因素是双边贸易关系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无论是中国内地对美国的东向贸易还是美国对中国内地的西向贸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通过香港转口进行的。因此,如何处理和统计双边贸易中的香港转口份额成为中美贸易不平衡规模之争的关键。 

  对于如何修正通过香港转口贸易带来的双边贸易不平衡规模,中美商贸联委会贸易统计小组分析的结论是,中国内地出口货物经香港转口到美国的平均增值率高达40.7%,远高于一般情况下的转口增值率;一些主要转口货物,如玩具和针织服装等,增值率甚至超过100%。因此,中国对美国贸易存在顺差,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这种贸易顺差没有美方统计的那么大,这也是一个事实。随着中国对外贸易中香港转口份额的下降,中美贸易不平衡的规模能否会走向客观化,对未来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影响将十分巨大。 

  中美国际分工 

  从近年来中美贸易的主要商品结构来看,双边贸易不平衡基本上属于中国与美国之间合理的国际分工,并由中国发挥两个比较优势———产业之间的比较优势与产业内部的比较优势所导致的结果。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02年中国对美出口排在前五项的商品分别是杂项制品(18.44%)、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11.7%)、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10.74%)、鞋靴(8.7%)、电力机械器具(8.09%)。单从以上数据来看,中国近年来对美出口以纺织服装为主的经贸格局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计算机通信类产品的出口份额在上升。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流仍然是加工贸易方式,具体说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额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9.65%,因此中国对美出口实质上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而根据美中商务中心的统计,1997—2001年美国对华出口的20种主要产品中,出口额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飞机、通信设备、显像管、含油种、以及自动数据处理机器。美对华产品出口明显属于高技术设计与营销为主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以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 

  中美两国贸易产品的各自优势,充分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美两国之间并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竞争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关系。但是由于美国一直对华实行严厉的高技术出口管制,使美国对华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双方产品的优势互补也难以充分地体现出来,这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最根本原因。 

  地区产业调整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把其经济体内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欧美出口摩擦较大的商品的加工组装工序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加工贸易格局。因此,亚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中国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向中国转移产业的同时,也将其在美国的一部分市场和对美贸易顺差转移给了中国。 

  对于亚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中美贸易不平衡带来的影响,美国许多专家学者给予了客观的理解与分析。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通过研究证明,90%的美国自华进口只是替代了来自东亚和东南亚低工资经济体的进口,大部分是低技术含量的电子机械、玩具、皮靴和服装,只是10%的自华进口直接与美国的产品形成竞争。所以说,对美中贸易赤字的争论,总的看来感情的色彩多于理智的成分。 

  美国经济结构 

  美国出现巨额外贸逆差的原因之一是由其基本经济和制度因素的作用决定的。一方面,战后世界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引发了世界产业发展史中第三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美国跨国公司利用其拥有的多种垄断优势,在发展中国家大量投资,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和能源消耗型及污染大的行业和低附加值的加工行业和工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美国与发展中国家在原有的垂直分工体系外日益建立起水平分工体系。这种分工体系反映在商品结构的变化中就是矿物燃料和制成品(包括服装、鞋类、玩具等轻工类产品以及电动机械、金属加工等机电类产品)出现大量逆差。另一方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进一步利用其科技优势、生产优势等塑造出对美国最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以及与国外的产业内贸易成为美国贸易赤字剧增的主要原因。 

  此外,美国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有大量子公司,把原本由本国生产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务转化为海外子公司的巨额生产与出口,并相应地增加美国公司从其海外子公司对美国的进口,从而扩大了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样简单的进出口统计,就把真实的经济关系掩盖了,歪曲了。 

  在中美经贸关系中,近年来美国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日益增加正在成为双边贸易不平衡加剧的重要因素。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截至2002年底,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37212个,涉及合同外资762.53亿美元,美方实际投入403.79亿美元,“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越来越多的美国跨国公司正把中国作为它们的出口平台”。因此,随着美国对华市场投资的不断向纵深发展,通过在华子公司的出口而不是由美国直接对华出口将会造成美国对华出口数额的进一步减少,中美贸易不平衡的规模有可能再次扩大,短期内单边倒的趋势难以真正改善。(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苗迎春) 

  来源:国际金融报  
 
 
* 本信息仅供用户参考 *
编辑:小何 欢迎投稿!
讨论:我有不同看法打印本页
 相 关 文 章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栏目导航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B2B
2004-2009©版权所有:农资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